當河北科技大學“誼”啟未來團隊的無人監測船在河面啟航,它承載的不僅是一群青年的科研夢想,更是中國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及國際合作共贏精神在青春維度的生動實踐。這支由中國青年與剛果(金)留學生KambaleMughanda(李子鑫)共同組建的團隊,以科技為橋、以友誼為帆,將“兩山”理念的綠色基因注入國際合作,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全球擔當。
團隊成員合照
從“兩山”到“兩洲”:生態科技的跨洋共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智慧,為無人監測船項目指明了方向。團隊聚焦水質監測這一全球性議題,將中國在生態保護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剛果(金)的實際需求相結合。“中國的生態治理經驗讓我深受啟發,”李子鑫說,“在剛果(金),許多社區面臨水資源監測難題,而這艘船的模塊化設計和低成本優勢,能讓更多地區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綠色福祉。”
項目不僅實現了水質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傳輸,更通過開源設計降低技術門檻,為發展中國家生態監測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這正是“兩山”政策從國內實踐走向國際貢獻的縮影——中國青年以科技為媒,讓綠色發展理念跨越山海,在全球生態治理中寫下青春注腳。
無人監測船在河面平穩航行
無人監測船近景圖
“一帶一路”上的青春坐標:從技術幫扶到能力共建 “誼”啟未來團隊的協作模式,恰是“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青年演繹。面對李子鑫在語言和技術上的初期挑戰,中國伙伴們沒有止步于簡單幫扶,而是通過“雙語技術手冊+聯合攻堅小組”的模式,將知識共享融入每一個研發環節。李子鑫則發揮跨文化優勢,為團隊引入非洲水資源治理的本土經驗,推動設備向“適應復雜地形、滿足多元需求”升級。
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協作,正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民心相通的生動寫照。團隊計劃將監測船技術推廣至剛果(金)金沙薩周邊社區,通過“授人以漁”的能力建設,讓科技成果真正服務于當地可持續發展。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言:“青年是‘一帶一路’最活躍的傳承者,他們用平等協作打破技術壁壘,讓合作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李子鑫在學習中文
以青春之名,擔時代之責:中國青年的全球視野 從實驗室里的并肩作戰,到將技術成果轉化為跨國界的生態解決方案,“誼”啟未來團隊的實踐,彰顯了中國青年“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的精神品格。他們以行動證明:中國的發展不是獨善其身的獨奏,而是與世界共同繁榮的合唱;中國青年不僅是國家戰略的踐行者,更是全球問題的積極回應者。
團隊青年為李子鑫講解機械結構
這艘無人監測船的航程,仍在繼續。它駛向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合作的深海,是“兩山”理念播撒的綠色希望,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青春心中生根發芽的未來。
作者:梁澤璇 鄭冀蒙 高曦喆
來源:河北科技大學“誼”啟未來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