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會實踐】聆聽展館故事:實踐隊感悟中學生劉守玟的熱血抗戰歲月
為了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與崇高精神深深烙印在新一代的心中,“踏訪臺莊承紅韻”實踐隊于7月18日踏訪臺兒莊古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感悟長沙女中學生劉守玟投筆從戎、壯烈殉國的青春史詩,旨在讓紅色革命精神融入血脈,綻放時代光芒。
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踏入臺兒莊古城,這里曾經尸橫遍野,戰火紛飛,實踐隊員的心情無比沉重。在古城內的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中,有一《中學生劉守玟抗戰故事紀念館》,這是為抗戰烈士劉守玟專設的展覽館。實踐隊員們駐足于展覽館的門前,照片中那個笑容燦爛的女學生永遠留在了她的18歲,那是她英勇壯烈一生的寫照。硝煙中綻放的百合—劉守玟(1920-1938),湖南漢壽人,1935年考取長沙周南女中,1937年加入22軍譚道源部丁玲所帶領的女學生衛生隊,趕赴上海淞滬戰役前線救護傷員。1938年春,中日臺兒莊大戰爆發后,五十師奉命到臺兒莊東南18里處的禹王山一帶阻擊日軍,掩護主力部隊轉移。18歲的劉守玟瞞著父母家人,毅然參加戰地服務團,投入到臺兒莊抗戰前線,在炮火和硝煙中為受傷戰士做救護。在一次搶救傷員中,因上場搶救連長,中彈犧牲。臨終前,聲聲呼喚“媽媽,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拿出一封在戰場上寫好的遺書和自己的一張照片托付給了他人,“女兒離家參軍未告父母,若死他鄉,望勿悲傷……”,帶著愛國思鄉的眷戀辭世。
硝煙散盡,精神長存。實踐隊員們在劉守玟照片前久久駐足,中學生劉守玟以石頭對抗刺刀——這是知識青年的覺醒,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縮影。在民族危亡之際完成了從課桌到戰場的蛻變,其短暫生命所迸發出的精神力量,恰是抗戰時期中國青年的縮影。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革命先輩們的愛國精神,紅色力量、紅色精神、紅色基因應融入每個中國青年的紅色血脈,在新時代征程中賡續紅色血脈的責任和使命,將這份熱血與擔當融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提升自我,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