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賦能,非遺煥新:西理工學子探尋漢中三藝活化之路
為深入探索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正創新與IP升級路徑,西安理工大學國際工學院“承韻守正·三藝煥新”非遺實踐隊一行6人,于2025年7月先后奔赴漢中洋縣、寧強縣、南鄭區等地,開展了一場以“桄桄木偶,織羌藤緣文脈”為主題的深度調研與創意實踐。通過實地走訪、技藝體驗與文化對話,團隊聚焦漢調桄桄、漢中藤編、寧強羌繡三大非遺項目,致力于為其注入青春活力與現代表達。
行前充分準備,奠定實踐基礎
在實踐正式開始前,團隊多次召開行前會議,明確調研目標與任務分工,結合專業背景制定詳細的實踐方案與安全預案。圍繞非遺技藝的現代化轉 化、IP構建與傳播策略等內容,隊員們提前查閱文獻、學習案例,為實地調研做好理論儲備與內容設計,確保實踐過程有的放矢、高效深入。
千年木偶戲:從技藝瀕危到青春接力
在洋縣文化館,隊員們沉浸于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的百年傳承。通過文物展覽與傳承人李師傅的現場演繹,他們領略了“秦巴山下藝術瑰寶”的獨特魅力——藝人以一米木杖操控木偶,指尖輕轉間,眨眼、捋須等細膩動作活靈活現,高亢婉轉的唱腔融合秦腔雄渾與陜南民歌清麗。面對曾因傳人斷檔陷入的困境,洋縣以非遺進校園、文旅融合等舉措重煥生機。令李師傅欣慰的是:“如今有了‘90后’‘00后’傳承團隊。年輕一代在保留傳統劇目的同時,創作新的戲劇劇本,再重現2016春晚譚維維 + 華陰老腔——《華陰老腔一聲喊》的推陳出新,讓古老藝術更加貼近當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