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銅秤,在集市上,我可是大忙人,新收的糧食往我盤里一放,趕集人換的道具搭上來,我那刻度就像鄉土生活的密碼,把買賣的煙火氣穩穩接住。秤砣晃悠的聲響,藏著三河湖邊誠信往來的故事,我見過太多鄉親們的精打細算,把日子過出溫度 。

我是木學步車,粗糙木紋里全是笑鬧和土腥氣。過去載著娃娃們搖搖晃晃,迎過第一回獨立邁步,裝過剛摘的野花、田邊的泥球,吱呀吱呀地,就把這片土地上的童真與歡喜,刻進歲月的轍印里。每一道輪印,都是對成長的奔赴,我揣著這方水土的熱鬧勁兒,守著鄉土的根 。

我們這些舊物,是鄉土文化的 “活化石”。沒華麗模樣,卻揣著最濃的濱州魂。我們讓村里后人觸摸祖輩生活,認同一方水土養出的質樸。我們是連接過去和當下的繩,牽著濱州人對鄉土的情,不管走多遠,回頭望,我們在故鄉等,把鄉土的暖與根,遞到大家心里 。
咱這舊物啊,是鄉土給的 “傳家寶”,認下咱,就認下故土的脈絡,把這份情感聯結攥緊,傳給后來人,讓大河邊的鄉土故事,一直鮮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