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光影在沂蒙大地流淌,我懷揣著對傳統技藝的敬意與探求之心,踏入了費縣這片充滿文化芬芳的土地。有幸拜訪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費縣手繡的靈魂人物——卞成飛老師。步入她的工作室,時光仿佛凝滯,一幅幅繡品如詩如畫般鋪陳開來,絲線的光澤與色彩交織成生命的律動,讓人瞬間沉浸在那份指尖凝聚的藝術世界。
費縣手繡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成就主要體現在文化傳承、工藝創新和社會價值三個方面:憑借"十指春風"的獨特技藝,費縣手繡完整保留了魯繡傳統針法體系,2020年入選臨沂市非遺名錄;在創新方面,將傳統刺繡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出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文創產品,如"沂蒙印象"系列多次在文博會獲獎;社會價值上,通過"非遺+扶貧"模式帶動當地2000余名婦女就業,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引擎,其作品《百鳥朝鳳》更被選為國禮饋贈外賓,展現了傳統工藝的當代生命力。卞成飛老師,這位將三十余載光陰傾注于一針一線的匠心守望者,其人其作皆如其名,以“飛”動的針法,使得絲線在布帛上翩然起舞,勾勒出萬物生機的靈動與古典韻味的深邃。她的手,仿佛被賦予了魔法,無論是精密的平針,還是灑脫的亂針,無不流淌著費縣手繡獨特的藝術風骨與溫婉氣質。最為獨特之處,莫過于卞老師在傳統手繡香包中巧妙融入了中草藥配方,讓古老的香包不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兼具舒緩身心、提神醒腦之效的實用藝術品。這份獨具匠心的創新,無疑為費縣手繡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鮮活的現代生命力,使之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與卞老師的深入交流中,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厚重與挑戰。作為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費縣手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卞老師的肩上,承載著這項技藝的未來。她坦言,盡管社會各界對非遺的關注日益提升,但真正愿意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從零開始學習手繡的年輕人依然鳳毛麟角。這份需要極大耐心與專注的慢藝術,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卞老師也提及,盡管非遺進校園的嘗試不斷深入,但現有課程體系的廣度與深度,距離支撐起完整技藝的傳承仍有差距,這與當前許多傳統技藝面臨的“人少”和“留不住人”的普遍困境不謀而合。她所擔憂的技藝斷代風險,是所有非遺傳承人共同的心病,也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學子亟待思考的時代命題。
然而,卞老師并非一位墨守成規的守望者。
她是一位創新發展的探索者,一位助力鄉村振興的先行者。她積極擁抱時代變遷,以開放的心態探索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之道。除了在費縣本地建立手繡就業基地,為熱愛手繡的婦女提供培訓與增收機會,讓更多“巧手”得以發揮所長外,她更積極投身數字化浪潮。通過淘寶、抖音直播、微信小程序等新興電商和社交媒體平臺,將費縣手繡的精美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她還致力于將現代審美融入設計,創作出更符合年輕人喜好的文創產品,讓傳統手繡走進日常生活。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拓寬了費縣手繡的傳播路徑,也為其注入了新的商業活力,使古老技藝在數字化和市場化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這與當前非遺活態傳承的理念高度契合。
此次費縣之行,不僅讓我近距離領略了費縣手繡的指尖魔法,更深刻地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是堅守與創新的并行。卞成飛老師,這位
技藝精湛的業界典范,同時也是一位
傳統文化教育的推動者,她用自己的堅韌與智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傳統文化在時代浪潮中賡續前行的生動圖景。未來,我們青年一代如何更好地發揮創意與活力,運用科技手段賦能非遺,讓這份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寶薪火相傳、綻放異彩,將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 2024級本科生 王國傲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