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8月5日,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智匯AI,思辨同行”社會實踐團隊圍繞“大學生常態化使用生成式AI工具對批判性思維的影響”展開深入調研。團隊制定周密計劃,先后走訪南京審計大學浦口校區與南京林業大學新莊校區,通過文獻查閱、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多種形式,力圖揭示AI在高校思維培養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
實踐初期,團隊成員在南京審計大學得一圖書館系統檢索和閱讀與人工智能、批判性思維相關的書籍與論文,奠定理論基石。隨后,團隊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在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單日最高回收有效問卷超四十份,覆蓋多個學科背景的學生。與此同時,團隊成員分批次開展深度訪談,傾聽來自不同專業學生的真實聲音,記錄他們使用AI輔助學習、寫作與研究時的體驗與反思。
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受訪學生認同生成式AI在信息整合與邏輯構建方面的積極價值,尤其在資料搜集、論文大綱擬定、數據分析等環節顯著提升效率。然而,不少同學也坦言,長期依賴AI可能導致自主思考意愿下降、論證深度不足等問題。一位受訪者表示:“AI給了我們答案,但并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提出問題。”隨著數據的積累與分析,團隊借助Excel與SPSS等工具進行系統處理,發現大學生對AI工具的依賴程度呈現明顯分層現象:高頻使用者更關注其效率提升,但也更容易出現思維惰性;中低頻使用者則更多將AI視為輔助而非替代,批判性思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在實踐總結階段,團隊不僅完成了詳實的調研報告和數據分析圖表,還制作了項目展示PPT、紀實短片和一份涵蓋使用建議的電子版《AI與批判性思維培養指南》,為高校和學生提供切實參考。
該項目不僅是一次學術實踐,更是一次對技術與人關系的青年反思。正如團隊負責人所說:“AI不應是思考的終點,而應成為推動思維走向深入的起點。”這句話,或許正是對這場實踐最有力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