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山東省“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花卉產業的文化價值與創新潛力,山東大學文學院“花漾黃樓·振興新程”赴青州黃樓花卉產業振興調研團于2025年7月25日至8月1日,深入山東省青州市黃樓街道,開展了為期8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助力花卉產業振興,以文化敘事激活產業價值”主題,通過系統調研、實地走訪和數據分析,探索花卉產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為青州黃樓花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證支持和創新思路。
青州黃樓素有“江北花卉第一鎮”的美譽,是長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花卉種植面積達5.5萬畝,從業人員超5.5萬人,年產值23億元,年交易額40億元,形成了種植、銷售、物流、旅游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在負責人帶領下,團隊首先參觀了黃樓街道黨建館,了解花卉產業的歷史沿革、花卉市場的發展變遷。自2001年起,黃樓連續舉辦11屆花卉博覽會,2009年更成為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主辦地,見證了產業從傳統種植向現代化轉型的歷程。
隨后,團隊深入花卉展廳,實地考察多樣化的花卉品種,包括本地熱銷的蝴蝶蘭、一品紅,以及熱帶植物龜背竹和依靠空氣濕度生存的氣生植物空氣鳳梨等。展廳內品類豐富、包羅萬象,團隊成員通過參與式觀察,直觀感受到花卉產業的生態多樣性與市場潛力,為文化賦能提供了鮮活素材。
在花卉大棚區,團隊成員綜合運用參與式觀察和結構化訪談等方法,深入花卉市場與種植基地,采訪花農和企業代表,獲取一手數據與真實案例。團隊分組采訪了多位從業十年以上的花農,主要圍繞從業時間、花卉品種、種植規模、銷售渠道與經營困境等方面進行。我們了解到,如今雖然有直播帶貨渠道,但大部分銷售形式仍為傳統線下交易,而且夏季為花卉交易淡季,高溫不易于植物存活,可見,物流技術需要進一步提升與優化。目前,花農們都在為國慶節將要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花卉博覽會積極準備,蓄勢待發。
通過企業走訪我們發現,目前花卉的文化建設處于相對停滯的階段,以本地知名品種“仙客來”為例,其僅有吉祥物“來來”這一卡通形象,缺乏系統性IP開發和文創產品。花卉品牌處于活躍于行業內部而外行不知其名的狀態,但已有個別企業嘗試從單純的花卉售賣到花卉設計體驗轉型。
基于實地采訪與調研,團隊對黃樓花卉產業的優勢與困境有了全面了解,系統梳理了助力花卉產業振興的可行性創新路徑:一是文化賦能,通過打造“十二花神”IP和文創故事卡,實現花卉資源深度挖掘;二是科技融合,引入智能溫室和冷鏈物流,破解季節性困境;三是文旅協同,設計花卉研學課程體系,串聯“博物館—市場—種植園”主題路線,吸引研學旅游與年輕群體;四是宣傳推廣,在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科普花卉產業知識,宣傳黃樓品牌。
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花卉產業與文化融合的學術研究,更探索出“文化敘事激活產業價值””的振興新路徑。通過調研,團隊成員深化了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硬支撐,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以文學院的專業視角,為花卉產業注入故事性,這既是產業升級的鑰匙,也是筑牢鄉村振興屏障的基石。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研究成果,依托媒體渠道講好中國花卉故事,服務青州黃樓產業振興,讓文化賦能的光芒照亮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