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司法審判提出了新課題與新要求,也給司法應用帶來新機遇新挑戰。2025年7月,團隊成員劉喆來到膠州市人民法院進行實踐調研。此次調研旨在全面了解基層法院的數字司法應用現狀,以獲得相應啟示,拓展DeepSeek在刑事裁判領域的應用潛能。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與法院工作人員就膠州法院數字司法建設進展、DeepSeek應用于刑事裁判領域的可行性和建議展開深入討論。工作人員表示,早在2022年,膠州市人民法院就以建設高質量“智慧法院”為目標,實現全流程司法“云服務”,努力實現讓群眾“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法院竭力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同訴訟服務深度融合,開拓法律咨詢問答、訴訟流程指引等多項服務,確保“云”端訴訟“降成本不降質量、提效率不減權利”。從全國來看,當前我國法院已基本實現庭審語音智能識別系統全覆蓋,幫助法官自動識別當事人的庭審發言并將其轉換為文本模式,顯著提高庭審效率。
而對于將DeepSeek應用于刑事裁判領域這一新興話題,工作人員認為DeepSeek作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以往GPT等模型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科學開發的前提下,能夠為推動刑事裁判的數字改革貢獻力量。同時,工作人員強調,將DeepSeek應用到刑事裁判這一切實關系到人民群眾人身安全和財產利益的敏感領域,
必須要妥善處理應用權限和場景規制以及事后監管追責機制等問題,諸如可能涉及無期徒刑等重大刑罰的案件,一定要嚴格限制人工智能的參與程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前往膠州市人民法院實地調研,團隊在了解基層法院數字司法發展現狀的同時,從審判主體角度對DeepSeek賦能刑事裁判的應用邊界等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也為后續專題研究和調研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