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生活:大學生志愿者在沭陽鄉村課堂的創新實踐
電頭:大學生網報宿遷8月26日電(通訊員 王梓羽)
導語:2025年暑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在沭陽縣官墩村小學開展創新教學活動。志愿者周子馨與團隊伙伴將語文與英語教學融入生活場景,通過情境化、體驗式的教學方法,為鄉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正文:
2025年7月至8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在沭陽官墩村小學開展創新教學實踐。志愿者周子馨帶領團隊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將知識傳授與生活體驗相結合,打造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語文和英語課堂。
生活化語文:從文本到體驗的轉變
在語文課堂上,志愿者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從實際體驗中理解文學作品。講授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時,周子馨引導學生觀察窗外楊柳,感受"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她用半杯清水具象化地呈現"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離別之情,幫助學生理解詩中情感。這種教學方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超過80%的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的理解與感悟。
情境化教學:意外天氣帶來的教育契機
教學過程中,天氣轉暗與課文《燈光》的情境不謀而合。周子馨靈活調整教學方案,通過劃亮火柴再現文中場景。微弱的火苗瞬間凝聚了學生的注意力,她適時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光明的象征意義。學生們多元的回答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窗外閃電劃過的時刻更成為跨越時空的教育瞬間。
教學反思:從實踐到優化的持續改進
團隊在課后反思中發現,具象化教學手段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情感。記錄者馬海燕注意到,當學生將課文內容與個人經歷相聯系時,學習效果最為顯著。這一發現促使團隊調整教學記錄重點,更加關注師生情感共鳴的關鍵時刻。
創新英語:讓語言學習生動起來
英語教學中,團隊打破傳統字母教學方式,將二十六個字母與學生熟悉的鄉村意象相結合。學習字母"S"時,孩子們模仿蠶吃桑葉的動作;"th"發音教學則借助蒲公英絨球,通過吹氣練習掌握發音技巧。這種多感官參與的教學方式使語言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戲劇化學習:在扮演中掌握語言
在短語"take shelter"教學中,團隊設計情景劇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理解詞義。學生們裝扮成"烏云"、"雨天"等形象,在游戲中自然掌握英語表達。課后測試顯示,這種教學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的記憶留存率。
文化融合:建立雙語學習的橋梁
在跨文化教學中,團隊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與融合。通過中英文信件對比、詞卡貼地球儀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建立文化自信。結課日上,學生用粉筆畫出連接中西方的"字母橋",展現出對雙語學習的新認識。
結語: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團隊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為沭陽鄉村教育帶來新氣象。團隊表示將繼續探索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式,助力鄉村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署名:通訊員 王梓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