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山東理工大學魯泰紡織服裝學院"織夢山東,絲旅新生"實踐團深入日照絲綢產業一線,開展為期一天的深度調研。通過200份有效問卷和30場專業訪談,團隊系統梳理了當地絲綢產業現狀,為策劃書中提出的"品牌傳播+活態傳承+文旅融合"三重驅動模式積累了重要數據支撐。
市場調研:傳統渠道的現代困境
在日照海曲絲綢城,實踐團采用"跟蹤觀察+問卷調查"的方式,精準捕捉消費行為特征。數據顯示:72%的消費者會查看產品標簽,但最終購買率僅23%。"當價格超過800元時,成交率顯著下降。"紡織工程專業隊員分析道。這一發現印證了策劃書診斷的"產品附加值不足"問題,為后續制定差異化定價策略提供了依據。
品牌認知:亟待突破的傳播瓶頸
調研中一個突出問題是品牌認知度低下。在受訪的95后消費者中,68%不知道日照產絲綢,知曉者中82%認為產品"傳統老氣"。"這驗證了我們策劃書中'品牌年輕化傳播'的必要性。"團隊負責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融入日照燈塔等地域元素的文創產品更受青睞,這與項目規劃的"文化IP打造"思路高度契合。
智能轉型:科技賦能傳統工藝
在日照華錦絲綢廠,實踐團詳細記錄了智能化改造成果: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控18項生產參數,效率提升40%。"但設計人才斷層嚴重,90后設計師僅占8%。"這一發現呼應了策劃書"技藝傳承斷層"的預警。團隊采集的生產數據將直接服務于正在開發的"云織坊"數字平臺。

創新實踐: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調研發現,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與當地企業共建的"絲綢創新實驗室"成效顯著。通過"雙導師制"培養的設計人才,畢業后留企率高達75%。"這種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正是我們策劃書'教育傳承基地建設'章節的重要參考。"指導老師指出。團隊詳細記錄了實驗室的課程設置、實訓方案等內容,為后續在周村推廣類似模式積累經驗。
調研結束后,團隊立即展開數據建模工作。"日照案例證明了傳統工藝現代化轉型的可行性。"隊長表示。在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這群紡織專業學子正用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續寫著絲綢之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