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寧鄉,暑氣未消,青翠的山巒間透著初秋的爽朗。2025年8月2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星火湘傳-資環學院赴湖南實踐團走過了一段融合紅色記憶與茶香古韻的旅程。從何叔衡,謝覺哉故居到溈山茶園,隊員們用腳步丈量歷史,親身了解寧鄉厚實的文化底蘊,以探尋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

圖一 西農資環學院星火湘傳-資環學院赴湖南實踐團實地調研
清風院落憶往昔,尋訪紅色故里
清晨的陽光灑在沙田鄉杓子沖的青山翠谷間,實踐團首先抵達何叔衡故居。這是一座典型的湖南農居,土磚青瓦,木門石階,院前一方水塘清澈如鏡。故居內陳列簡單卻意味深長——一盞煤油燈、一方硯臺、幾張手稿,無聲訴說著這位中共創始人從晚清秀才到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蛻變歷程。“何叔衡47歲參加中共一大,是代表中最年長者,卻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講解員動情地說道。實踐團隊員們慢慢傾聽著何叔衡先生的生平,深刻地理解到“革命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時代追求光明者的共同選擇。”在故居中,隊員們還看到了何叔衡先生生前照片、手跡、書籍。這些珍貴的展品仿佛將隊員們帶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透過這些歷史遺物,隊員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何叔衡先生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他的字跡遒勁有力,透露出一種不屈不撓的力量,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圖二 實踐團隊員聽講解員介紹
正午時分,實踐團來到沙田鄉堆子山南坡的謝覺哉故居。不同于何叔衡故居的簡樸,這里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清代院落,飛檐翹角,雕花門窗彰顯著曾經的書香門第氣質。故居內的“謝覺哉生平事跡陳列”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特別是他在延安時期參與制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手稿復印件,不由得讓隊員們駐足許久。“謝老常說‘法律要為老百姓服務’,這種理念在今天仍然適用。”當地文史研究員向隊員們介紹。在故居的書房里,隊員們看到謝覺哉生前用過的毛筆和硯臺,仿佛能感受到這位“延安五老”之一伏案工作的場景。窗外的桂花樹上綴滿初綻的花苞,清香徐來,為這座百年老宅增添了幾分生機。隊員們通過參觀學習,對謝覺哉先生的生平事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事跡激勵著每一位實踐團隊員,讓大家更加堅定了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決心。

圖三 實踐團隊員們在謝覺哉故居參觀學習
茶香深處的文化密碼
日落時分,實踐團抵達此行最后一站——溈山。海拔千米的溈山茶園在夕陽下泛著金綠色的光芒,采茶人背著竹簍在梯田間穿梭。密印寺的暮鼓聲在山谷中回蕩,千年古剎與萬畝茶園相映成趣。“我們溈山毛尖自古就是貢茶,現在更是鄉村振興的‘金葉子’。”茶農老張捧起剛采摘的茶青向隊員們展示。在茶葉加工車間,隊員們詳細了解傳統制茶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的融合創新。實踐團成員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們不僅被溈山茶園的美景所震撼,更被這里的歷史文化底蘊所打動。茶農老張的熱情介紹,讓大家對溈山毛尖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感受到了這片茶葉背后承載的厚重歷史。在茶葉加工車間,隊員們親眼見證了傳統制茶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的完美結合。從采摘、晾曬、殺青到揉捻、烘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茶農們的心血和智慧。而現代生產技術的引入,更是讓茶葉的品質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也讓這片古老的茶園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此同時,當地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機結合,開發出獨特的茶禪體驗項目,從而推動了當地茶業的經濟發展。這次溈山之行不僅讓他們領略到了茶文化的魅力,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了鄉村振興的意義。
實踐收獲——從歷史走向未來
返程途中,隊員們交流著這一天的見聞與思考。“紅色文化與生態產業的融合發展,為巷子口鎮提供了寶貴參考。”帶隊老師表示。實踐團將根據今日所學,幫助巷子口鎮挖掘本地特色資源,打造“紅色+古色+綠色”的多彩鄉村振興之路。夜幕降臨,實踐團踏上歸途。這一天,他們在紅色故居里感受初心使命,在千年茶山上品味文化傳承。今后,這些經歷將化作助力巷子口鎮發展的具體方案,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