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規為約,以約促治:一紙村規如何織就基層“三治”經緯?——中國計量大學“村規民約統合基層三治”實踐團隊
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了解村規民約在基層治理體系中的實際運作效能及其對“自治、法治、德治”相結以規為約,以約促治:一紙村規如何織就基層“三治”經緯?——中國計量大學“村規民約統合基層三治”實踐團隊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融合”)的支撐作用。實踐組織青年學子深入鄉村一線,通過實地參觀、深度訪談等方式,系統考察村規民約在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中的實際運作與效能,從而理解其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實踐不僅提煉了村規民約基層實踐樣本,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還傳播了現代治理理念,引導學生深入社會、錘煉能力、厚植家國情懷。
階段一:理論為楫,思想筑基——實踐前的理論儲備與精心策劃 實踐活動孕育時期,實踐團隊在指導老師劉義的帶領下,開始了扎實的前期準備工作。團隊成員系統學習了國家關于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相關政策文件,研讀了大量關于“三治融合”、村規民約學術文獻,明確了調研的理論框架和重點問題。劉義老師就調研方法、訪談技巧、問卷設計、安全注意事項等進行了多次培訓和指導,團隊在此基礎上反復打磨調研方案和訪談提綱,確保了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實踐活動伊始,實踐團隊首先抵達三治融合發源地——越豐村,參觀了當地的“三治融合”展示館。通過觀看圖文展板、實物陳列、影像資料以及聆聽講解員的詳細介紹,隊員們對“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理論內涵、發展歷程以及在當地的實踐探索有了直觀而系統的認識,特別是對村規民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初步的概念框架,為后續深入村莊訪談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階段二:叩問百家,覓策振興——實地訪談調研與收集一手資料 實踐期間,實踐團隊分成若干小組,分頭深入預設的龍旋村、上岙村、六作村等九個樣本村開展實地調研。隊員們走訪了普通村民、村委會干部、老黨員、鄉賢代表、合作社負責人等不同群體,通過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等方式,獲取了大量豐富、真實的一手信息。
深入田固網格,解碼村規民約與“三治”融合
實踐調研期間,田顧村以其系統完備、執行有力的村規民約與高度成熟的“三治融合”實踐,成為了隊員們重點調研的“模范樣本”,其治理經驗令人印象深刻。
在田顧村,實踐團隊員通過訪談村干部了解到,該村治理結構清晰高效。全村被劃分為8個網格,每個網格均設有網格長,構成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網格內事務力求內部解決,形成了“村干部-網格長-志愿者”聯動機制。
其矛盾調解機制也呈現“組團式、多元化”特點。村民遇事可先尋求網格長或村委會幫助,若問題復雜,則會有律師、廉政工作組成員等力量介入,提供專業法律意見與調解方案,確保98%以上的矛盾糾紛在村內得到有效化解,僅極少數疑難案件才會引導至司法途徑。
在德治建設方面,田固村注重春風化雨的引導。村頭古樟樹下倡導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由村內提供免費場地和公用廚師,極大遏制了鋪張浪費。該村持續深耕“最美家風家訓”建設,每年評選“文明家庭”、“美麗庭院”,并對獲獎家庭給予公開表彰及現金獎勵,以此樹立榜樣,涵養文明鄉風。此外,村規民約的“獎懲”條款與村民福利緊密掛鉤,既有剛性約束又不失人文關懷。例如,為村民補貼有線電視費,但違反村規者將被取消該項福利;設立專項獎學金,對考入大學本科及重點高中的學生給予現金獎勵;同時,對退伍軍人、高齡老人等群體發放補貼或助保金,體現了集體的溫度。
“這個制度提升了我們一個自治、法治、德治的一種協同合作,進一步推動了治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村干部如是說,正是這套獎懲分明、結構清晰、充滿關懷的村規民約與治理體系,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自治意識、法治觀念和道德水平,實現了“三治”的協同增效,本質上是將剛性的法律法規與柔性的鄉村治理進行了完美結合,極大地推動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標準化與人性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田顧村的成功經驗,為實踐團隊的課題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范本。

契約為綱,黨員為領,鄉賢為輔——狄家斗村的村規民約統合“三治”的探索與思考
實踐調研中,狄家斗村展現出以傳統契約精神為基石、黨員帶頭為特色的基層治理路徑,其經驗與挑戰并存,為實踐團隊提供了另一類典型樣本。
在法治方面,狄家斗村延續了自1980年代以來重視契約的傳統,在土地流轉、產業分紅等重大事務中,始終堅持簽訂書面協議,以白紙黑字明確各方權責,體現了深厚的契約精神和法治意識。
在自治層面,該村推行“黨員連片包干”制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員不僅帶頭調解鄰里糾紛、監督村務公開,還通過星級評比等方式聯系農戶、落實責任,成為了激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關鍵力量。
德治建設上,鄉賢參事會發揮了積極作用,參與公益事業和矛盾調解,村規民約中也倡導鄰里互助、養老敬老,并與政府養老服務形成互補,同時大力推進婚喪嫁娶從簡,共同商定標準以避免鋪張浪費。
然而,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隊也發現了狄家斗村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例如年輕村民對村務參與度不高,傳統耕作活動減少帶來生計方式轉變,以及鄉賢參事會等德治載體尚未完全納入制度化管理等問題。這些都為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村規民約與基層三治的融合、增強治理可持續性提供了深入探討的方向。
指尖點亮“規”與“約”,實踐賦能鄉村治
在深入各村走訪期間,實踐團隊員們不僅是一名調研者,更成為了一名“村規民約”的普及者和講解員。除去傳統的紙質村規民約宣傳,他們還拿出手機,耐心地向村民們演示如何通過村務公眾號、小程序等平臺查找和閱讀電子版的村規民約。隊員們圍繞村規民約的具體條款,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向村民們解釋其內涵與作用。他們特別注重科普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份規范:當個人權益受到侵害,如發生鄰里糾紛、土地爭議時,可以依據村規民約中的相關條款與對方溝通,或向網格長、村委會尋求調解,這是“自治”的起點;若問題涉及法律層面,村規民約更是引導村民運用“法治”思維、聯系駐村律師尋求專業幫助的重要依據;而其中關于鄰里互助、敬老愛幼、保護環境等規定,則體現了“德治”的精神,是構建和諧鄉村的共同行為準則。
通過這種面對面的科普,隊員們旨在幫助村民意識到,村規民約并非一紙空文,而是融入日常、可以隨時使用的“治理工具”和“權利手冊”,從而真正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推動“三治融合”從理論走向實踐。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團隊更加深入地掌握了浙江省內村規民約建設與基層“三治”融合的基本狀況、特色做法及存在問題。實踐團隊希望這些成果能為相關學術研究和地方治理實踐提供有益參考。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鄉村治理動態,并計劃與調研地建立長期聯系,跟蹤研究村規民約的發展演變。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既是將理論課堂延伸至鄉土中國的“行走思政課”,有效錘煉了青年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也是一次治理理念的普及過程,增強了村民的規則意識和社區凝聚力;更是青年學子貢獻智慧、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為構建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注入青春動能。青年學子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傾聽民聲,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國家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理解,增強了服務鄉村、貢獻社會的使命感。他們表示,將會把本次調研所得轉化為學習研究的動力,未來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