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凈網童行”防治隔空猥褻未成年人調研宣講團成員史宜樺前往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就隔空猥褻防治及宣講工作相關問題,專訪了該院從事未成年人案件審理工作的法官。此次采訪針對性解答了宣講團在前期調研和宣講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后續面向未成年人的安全宣講提供了實操性指導。
談及隔空猥褻相關案件,法官明確表示:“這類犯罪隱蔽性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傷害具有持續性,我們在審理過程中一直高度關注。”在防治舉措方面,她認為應從多方發力:通過生動的宣傳形式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意識,網絡平臺需強化內容審核以減少不良信息傳播,同時司法機關與相關部門應加強協作,形成防治合力。
針對宣講團提出的“宣講時未成年人認知不足”問題,法官結合工作經歷分析:“此前去中學宣講時發現,不少學生認為‘網上發照片很平常’。直到我們用他們常用的社交軟件界面舉例,講述‘有人以“送會員”為誘餌騙照片’的真實案例,才有學生反饋‘身邊同學遇到過類似情況’。”他強調,宣講的核心意義是“讓孩子認出危險信號”,而非制造恐慌,“要讓他們意識到‘這可能發生在自己身邊’,同時清楚‘遇到時該怎么應對’”。
關于隔空猥褻案件中常見的取證難題,法官特別提醒:“有些家長發現孩子被騷擾后,第一反應是刪除聊天記錄,這反而可能破壞證據。”他建議宣講團在宣講中強化“證據留存”意識,比如將“遇到事先截圖、立即告訴家長”編成簡單口訣,配合動畫短片講解,“孩子對直觀的畫面和順口的口訣,比冗長的道理更容易接受”。
采訪結束后,宣講團成員史宜樺表示,法官的分享不僅解答了團隊在宣講方法、內容設計上的困惑,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這項工作的意義:“法官提到‘每個孩子都需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這讓我們明白,宣講不只是完成調研任務,更是在為未成年人構建安全防線。”法官結合司法實踐提出的建議,為宣講團提供了從“講理論”到“教方法”的轉變思路——用貼近未成年人生活的案例和易懂易記的方式,讓防范知識真正入腦入心。接下來,宣講團將梳理采訪內容,優化宣講方案,讓防范隔空猥褻的意識和方法更有效地傳遞給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