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為快速完成群眾“點單”檢驗,統計各項指標結果,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你點我檢”團隊在校內實驗室分組開展專項實驗,并實時記錄數據。
通過為期四天的問卷調查,團隊將對群眾選出的乳品,膨脹食品,方便食品,調味品,節令食品,水產品六類食品進行微生物安全與品質指標“雙維度”檢驗,用專業數據筑牢安全防線。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團隊成員分三組針對食品微生物含量,酸價及氨基態氮和總酸度,脂肪含量開展專項實驗。
7月7日晚,實驗室內蒸汽升騰。團隊成員正精確稱量32.5g PCA培養基粉末(平板計數瓊脂),注入1000ml超純水加熱溶解。“每批次培養基需經121℃高壓滅菌20分鐘”,他指著自動滅菌鍋液晶屏介紹,“滅菌后冷卻至46℃傾注平板,厚度必須控制在4mm”。為保障檢測準確性,團隊參照《GB 4789.28 培養基和試劑質量要求》,對每批培養基進行質控驗證。微生物檢驗重點關注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樣品經無菌均質后,分別接種平板計數瓊脂和乳糖膽鹽發酵管,37℃培養48小時判讀結果。
團隊成員正在接種培養基(安徽師范大學 張昊 提供)
總酸測定是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中的基礎性關鍵指標,貫穿品質等級判定、真偽鑒別等多個維度,意義遠超簡單酸度數值。將食醋樣品稀釋,以酚酞為指示劑,用氫氧化鈉標準溶液強力滴定,直至出現顏色變化,記錄滴定終點。“變色了!別滴過了。”團隊王同學驚呼。于定量滴定實驗而言,每一滴過量的溶液都會使結果產生巨大的差異,為追求檢測結果的可靠,只得一次次重新來過。檢測結果顯示,調查的純牛奶,AD鈣奶以及乳酸菌飲品中的總算含量均符合標準。
團隊成員正在對樣品滴定(安徽師范大學 馬彥博 提供)
“其實我一直在想方便面是不是油炸的,但是好像又吃不出來”,楊同學困擾。針對方便食品等樣品,團隊啟用經典的索氏提取技術。將粉碎油料樣品置入濾紙筒,以石油醚為溶劑,在恒溫水浴上連續回流提取3小時以上,溶劑經精密回收后,即可獲得純凈脂肪樣本。
微生物守住安全底線,總酸度監控發酵工藝,酸價反映油脂新鮮度,氨基態氮保障調味品真材實料,這正是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的核心維度。檢測的過程是枯燥的,實驗必須重復多次獲得準確結果,一次操作失誤便會前功盡棄,但當科學精神遇見社會責任,象牙塔里的知識便擁有了守護真實生活的溫度。每一次檢測,不僅是對物質的剖析,更是對初心的淬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讓青春與責任同行,科學與良知共鳴。
團隊成員從食品中提取出的脂質(安徽師范大學 陸雪蓮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