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常州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拙政園旅游調研”實踐團隊赴蘇州拙政園開展實地調研。團隊成員對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園林展開深入考察,圍繞文化展示、環境維護、衛生狀況和游覽體驗等多個維度,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進行交流,共同探索傳統園林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核心吸引力與發展路徑。
一步一畫醉游人,山水間顯靈韻——拙政園風光引贊嘆“這簡直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美國游客漢斯在拙政園漫步時感嘆。他指著眼前的亭臺水榭說,每走幾步就有新發現,假山的堆疊、花木的搭配都藏著巧思。“坐在亭子里看水面倒影,像在畫中一樣。這種‘移步換景’的智慧,讓我感受到中國江南園林的獨特魅力,實在是太迷人了!”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韓韻采訪來自美國的游客。陳思源供圖。
讓古典園林“活”起來,體驗感是關鍵——游覽體驗盼升級 在園林東部的“秫香館”前,團隊遇到了來自江西的四位小女孩,她們身著漢服,妝容精致,頭戴發飾,是拙政園內獨特的一道風景。她們是小學同學,慕名前來游玩,對園內建筑風景十分贊嘆,同時她們也針對提升游覽體驗感提出人流量控制的相關建議。其中一位小女孩坦言,節假日熱門景點前的人流容易扎堆,有時想仔細觀賞建筑細節,卻被擁擠的人群擋住視線,“要是能在高峰時段引導分流,體驗感也許會更好。”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陳思源采訪來自江西的漢服小女孩們。蘇家豪 供圖。
一步一景藏匠心,細節里見功夫——環境維護獲贊多 “你看這水面,干凈得能照見岸邊的亭臺,連一片落葉都很少見。”來自山東的游客王女士正帶著孩子在“與誰同坐軒”前拍照,她指著眼前的池水告訴我們,自己去過不少園林,拙政園的環境維護“讓人挑不出錯”。沿著她的視線望去,湖面如鏡,岸邊草木修剪整齊,匾額楹聯一塵不染,連石板路上的青苔都透著自然天成的雅致。
在“卅六鴛鴦館”附近,幾位老年游客正對著窗外的修竹細語。“我們年輕時來過一次,現在再來,感覺比當年更精致了。”東北游客王女士說,園內的花木搭配、山石布景既保留了古意,又不見雜亂,“連墻角的雜草都清理得干干凈凈,這種對細節的講究,看得出管理方用了心。”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被采訪的王女士合照。蘇家豪 供圖。
文旅升級路——在保護中創新,在傳承中惠民基于對游客反饋的系統梳理,調研團隊總結出一系列優化建議。針對高峰時段人流密集問題,團隊提出“智慧分流”方案:通過完善線上預約系統實現錯峰游覽,在熱門景點增設臨時指引崗進行動態疏導,同時開發AR實景導航功能幫助游客規劃最佳游覽路線。團隊認為,守護園林的“古意”至關重要,需要保持其原有的空間韻味和歷史質感;同時也要為游客注入“新意”,借助數字化手段創新互動體驗。這種古今交融的發展理念,正是讓傳統園林真正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的關鍵所在。
如何在嚴格保護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前提下提升現代游覽體驗,如何讓歷經千年的園林藝術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這些命題構成了傳統園林必須面對的“文旅考卷”。而游客們發自肺腑的贊嘆、中肯的建議,乃至不經意間的會心一笑,都是這份特殊問卷上最生動的批注,為古典園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真實的參考坐標。(通訊員 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