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碼大運河山東段人文生態的共生密碼,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基層調研支撐,"應運而生" 實踐隊近日深入濟寧市微山縣,以運河莊臺文化載體與微山湖濕地生態系統為雙軸心,展開 "自然 — 人文" 交叉調研,探尋千年運河 "人水相依" 的歷史邏輯與生態智慧。

晨曦初露,實踐隊沿韓莊運河古堤前行,彭口閘遺址的青石板路、斑駁水閘與錯落的莊臺民居,勾勒出一幅鮮活的 "運河生活圖鑒"。隊員們徒步丈量岸線,細致記錄莊臺 "枕河而筑、因運而興" 的空間基因 —— 青磚灰瓦的民居依河道層疊分布,臨河院落尚存的石階碼頭,清晰印證著古代漕運體系中 "港 — 村 — 市" 的共生格局。在彭口閘村,一位村民捧出的老船槳與泛黃漕運賬本成為活態史料:"祖輩靠運河捕魚行船,這槳柄磨得發亮時,運河上正跑著南來北往的糧船。" 隊員們通過口述史采集與實物影像記錄,讓那些刻著水痕的船舷、賬本里褪色的商號印章,串聯起運河人家 "以水為脈" 的生計圖景。

午后的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十里荷花廊" 成為天然實驗室。隊員們沿棧道觀察到蘆葦蕩中翩躚的白鷺、芡實塘里穿梭的錦鯉,記錄下運河水系與濕地植被的生態耦合 —— 運河支流帶來的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灘涂,滋養出千頃荷花、萬畝蘆葦的濕地景觀,而濕地系統又通過植被過濾反哺運河水質,形成天然的生態緩沖帶。在生態監測點,隊員們發現明清漕運時期人工開鑿的 "減水壩" 遺跡至今仍在發揮調蓄功能。"這些水利智慧與自然生態的協同,正是古人‘道法自然’的實踐樣本。" 隊員陳銘爽指著古堤軌跡感慨道。

此次微山之行,實踐隊首創 "文化載體 — 生態系統" 雙軌調研模式,在莊臺民居觸摸運河文明的人文肌理,于濕地灘涂解讀自然饋贈的生態智慧。正如隊長姜姝羽所言:"莊臺是鐫刻在河岸的‘活態史書’,濕地則是守護河道的‘翡翠腎’,兩者共同書寫著中國人水關系的千年答卷。" 團隊已整合莊臺口述史影像、濕地生態監測數據與博物館文物史料,構建起 "人文 — 生態 — 經濟" 三位一體的調研模型。下一步,他們將奔赴臺兒莊等運河重鎮,追蹤聚落形態演變與現代生態保護實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從歷史遺存到當代治理的全鏈條調研樣本。
從青石板堤到蘆葦濕地,從漕運賬本到生態圖譜,這支年輕的實踐隊正以腳步為筆、以數據為墨,在運河岸邊書寫新的時代注腳。當莊臺的炊煙與濕地的波光在鏡頭里交疊,古老運河的人文基因正與生態智慧碰撞出煥發新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