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持續加速與養老服務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傳統養老模式在有效回應多樣化、高標準的養老需求方面呈現出明顯局限性。而嵌入式智慧平臺作為關鍵技術載體,在賦能社區居家養老與助殘服務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廣西師范大學“銀齡智護”調研團隊于8月20日赴廣東省江門市“平安通”居家智慧服務中心開展系統且深入的實地調研,全面考察嵌入式智慧平臺如何借助先進信息技術構建居家養老安全網絡,并科學評估其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方面的運行機制與實際成效。
調研伊始,團隊成員認真聽取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1+7+N”服務體系的全面介紹。該體系以1個市級智慧服務平臺為中樞,聯動7個區(縣)級服務中心及N個社區(村)級服務站,共同構建起覆蓋市、區、社區三級的一體化數字服務網絡。該平臺通過有效整合政府公共資源、社會市場資源及志愿服務力量,實現了從“需求發現—平臺調度—線下響應—效果評估”的全流程閉環管理,顯著提升了養老服務的精準度與響應效率。在縱向維度上,系統實現了市級指令向社區終端的高效傳導與執行監督;在橫向層面,則依托跨部門協同機制,整合民政、衛健、應急等多系統資源,構建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資源互補的服務生態。

圖為團隊成員向“平安通”項目負責人了解項目發展情況。 劉佳樂 供圖
為進一步厘清平臺的實際運作機制,調研團隊進入“平安通”呼叫中心進行現場觀摩。作為整個平臺的“智慧大腦”,該中心依托智能終端、物聯網傳感設備及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對老年人緊急求助信號的實時捕捉與智能研判。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如何通過語音交互技術、GPS定位系統和健康監測設備,對長者突發健康與安全事件進行快速響應與資源調配。調研團隊注意到,平臺服務內容不僅涵蓋緊急救援這一核心功能,還延伸至日常健康監測、定時用藥提醒、情緒支持與社會融入等多元化場景,體現出嵌入式平臺在提升服務廣度、深度及人文關懷方面的綜合優勢。

圖為團隊成員了解智能養老用品。 梁鳳瑛 供圖
此外,團隊還深入“平安通”縣區智慧中心及社區服務站點的日常運作現場,系統記錄服務工單的接收、分配與處理全過程,細致考察多主體間的溝通協調方式與服務標準執行一致性,并通過文字、音頻、圖像與視頻等多模態方式全面采集現場資料,從而實現對其“線上接單、線下響應”運作機制與“縱橫融合”實踐路徑的立體把握。
調研表明,“平安通”項目通過嵌入式智慧平臺的深度賦能,有效緩解了獨居、空巢、高齡及其他特殊困難老年群體在居家養老過程中面臨的安全風險與照護不足問題,顯著增強了服務的可及性、及時性、人性化與整體質量。該項目的成功運行,不僅驗證了技術嵌入對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的創新改造能力,也突顯了在智慧養老體系建設中機制融合與多主體協同的關鍵作用。
本次實地調研不僅系統驗證了嵌入式智慧平臺在資源整合、需求精準響應與服務效能優化方面的顯著效果,還深刻揭示了科技賦能背景下構建“智慧養老”體系所面臨的實際路徑與深層挑戰。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長期性、基礎性的國情特征,構建技術應用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城鄉覆蓋的可持續養老服務體系,已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體系的完善既依賴于持續的政策支持與技術迭代,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力量投身其中——以智慧與溫度并重的方式,積極參與構建老有所依、殘有所助的美好社會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