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守正創新: 南京中醫藥大學薪火實踐團暑期探尋中醫流派傳承之路
2025年暑假,南京中醫藥大學薪火實踐團以“薪火流芳——特色中醫流派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圍繞“探尋中醫流派脈絡”“傳承流派特色技藝”“調研流派發展困境”“傳播流派文化精髓”四大方向,深入江蘇、安徽、山西、貴州、廣西、天津等全國十余個省市開展暑期實踐調研。實踐過程中,團隊系統梳理了18個中醫流派的歷史淵源、學術特色與傳承現狀,實地走訪流派傳承基地、深度訪談20余位中醫流派傳承人,還記錄了特殊外治手法、經典方劑配伍等中醫古法技藝;同時,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收集民眾對中醫流派的認知數據,并同步開展校園與社區文化傳播活動,為中醫藥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一、探尋岐黃薪火:十八個中醫流派的傳承圖景
實踐團各小隊深入挖掘全國多省市的18個中醫流派的學術精髓與臨床特色,包括山陽醫派、新安醫學流派、龍砂醫派、孟河醫派等。其中,龍砂醫派以“五運六氣”為理論核心,善用膏方調治復雜疾病,在高原病防治等領域成效顯著;孟河醫派用藥輕靈醇正,融寒溫辨證于一爐,尤其在脾胃病與婦科調理方面獨具特色;澄江針灸學派將傳統針法與現代臨床深度融合,重視手法操作與經絡理論創新。此外,天池傷科、扶陽流派、吳門醫派、丁氏痔科、苗瑤醫藥等流派,分別在骨傷、溫陽、溫病、肛腸和民族醫藥等領域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學術特色,共同彰顯了中醫藥學“百花齊放、多元共生”的傳承生態。
二、創新實踐模式:多元方式助力中醫文化傳播
實踐團創新采用“調研+傳播+實踐”三位一體的活動模式,取得豐碩成果:
深度調研奠定實踐基礎:團隊累計開展訪談30次,走訪中醫館、博物館、研究機構等場所50余處,收集整理文獻資料200余萬字,制作醫家AI視頻5個,形成流派性調研報告4份,系統梳理了江蘇、廣西、貴州、安徽等省地的各流派的傳承脈絡與學術特色。
問卷調查反映社會認知:團隊針對無中醫相關背景的普通民眾、中醫從業者、中醫流派傳承人或學徒、中醫藥院校學生等群體設置分層且差異化的調研模塊,涵蓋基本信息、中醫流派認知程度、傳承現狀與方式、發展困境、公眾傳播與需求及開放建議六大核心維度,累計發放問卷1903份,有效回收1903份,為切實了解大眾對中醫流派的認知程度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持。
文化傳播擴大中醫藥影響力:各小隊通過校園宣講、社區義診、文化體驗課等形式,向青少年和社會民眾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其中,“山陽醫光隊”在江蘇省淮安市多所中學開展中醫藥文化宣講,累計覆蓋超500人次,創新融入中醫四診實踐互動環節,深受師生歡迎。
三、典型案例展示:青年力量賦能中醫傳承
在本次實踐中,各小隊深入學校與社區、聚焦特色中醫流派發展現狀,以多元視角與方法探索中醫流派傳承新路徑。他們不僅系統梳理各特色流派學術精髓,更直面人才斷層、傳承不足等現實困境,提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方案。
山陽醫光隊——系統調研助力非遺傳播
山陽醫光隊以江蘇省淮安市為核心實踐地,聚焦省級非遺“山陽醫派”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團隊通過臨床跟診、深度訪談殷學超教授與張曙光博士等代表性傳承人,系統梳理該流派“方證相應、藥簡力宏”的學術特色。面對文獻散佚和大眾認知不足等困境,團隊提出“數字化傳承+教育融合”雙軌策略,并走進多所中學開展中醫藥文化宣講,累計覆蓋500余人次,有效提升流派社會認知。實踐共回收有效問卷334份,發表國家級媒體報道3篇,彰顯青年學子在中醫非遺保護中的行動力與時代擔當。
青囊徽光·尋脈新安隊——多維呈現新安醫學當代價值
該團隊深入黃山地區,圍繞新安醫學“張一帖內科”、鄭氏喉科等非遺項目開展深度調研。通過訪談程劍鋒、鄭園等傳承人,團隊系統記錄流派“固本培元、調和氣血”的診療思想,并沉浸式體驗脈診、古法炮制及徽派導引功法。針對傳承人斷層、藥材資源萎縮等痛點,團隊借鑒孟河醫派經驗提出“數字化檔案+活態傳播”方案,充分展現新安醫學“醫文互融”的獨特魅力與青年傳承的創新活力。
四、成果與展望:青年擔當助力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
本次實踐活動成果豐碩,各小隊共形成實踐報告24份,收集影像資料40余組,獲中華網、中國網、中國教育新聞網等校內外媒體報道130余篇。實踐團還針對中醫流派傳承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數字化傳播、青年傳承培養等創新建議,為特色中醫流派傳承提供青年方案。
“中醫藥的傳承創新,需要我們青年一代的積極參與。”實踐團成員表示,“通過本次活動,我們不僅深化了對中醫流派的認識,更增強了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的歷史自覺與時代責任感。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為中醫藥事業新時達的傳承創新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結語
薪火實踐團通過本次暑期實踐活動,不僅系統梳理了中醫流派的學術特色與傳承現狀,也為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傳播與創新發展探索了新路徑。實踐團成員用腳步丈量中醫傳承之路,用行動詮釋中醫青年擔當,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