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迪:非遺與鄉村的雙向奔赴,我在德江看見振興的新圖景
在德江調研的 8 天里,我最深刻的感受不是 “儺文化有多古老”,而是 “儺文化有多‘有用’”—— 它不僅是需要保護的非遺,更是能帶動鄉村發展的 “金鑰匙”。在楓香溪鎮的儺面具工坊,我看到 “公司 + 農戶” 模式讓村民實現了 “家門口就業”;在穩坪鎮鐵坑村,我看到 “儺戲 + 文旅” 讓游客走進鄉村、讓村民腰包變鼓。這種 “非遺賦能鄉村振興” 的雙向奔赴,讓我看到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圖景,也讓我對 “非遺保護” 有了更接地氣的理解。
楓香溪鎮長征村的儺面具工坊,是 “非遺帶動就業” 的典型例子。工坊負責人告訴我們,工坊采用 “公司 + 農戶” 的模式,公司負責設計、采購原材料和銷售,農戶負責手工雕刻:“我們會給農戶提供樟木和設計圖紙,他們在家就能雕刻,按件計酬,一個面具根據復雜度,能掙 50 到 200 塊不等。” 我們走訪了農戶李阿姨家,她家的堂屋里擺著兩排待完工的面具,李阿姨正坐在小板凳上雕刻:“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照顧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前年聽說工坊招雕刻工,我就回來了,跟著王師傅學了三個月,現在能獨立刻簡單的面具了。” 李阿姨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個月能刻 20 多個面具,掙 4000 多塊,比打工時還多,還能照顧家,特別滿足。”
工坊不僅帶動就業,還開發了一系列儺面具文創產品,比如鑰匙扣、冰箱貼、書簽等,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游客店銷售。“去年我們的文創銷售額突破了 50 萬元,今年還打算開發儺戲主題的 T 恤、筆記本。” 負責人拿起一個儺面具鑰匙扣,“這個鑰匙扣賣 15 塊一個,很受游客歡迎,尤其是年輕人。文創賣得好,農戶的訂單就多,大家的收入也跟著漲。” 我拿起鑰匙扣細看,上面的儺面具圖案小巧精致,還印著 “德江儺戲” 的字樣,既保留了傳統元素,又符合現代審美。這種 “傳統技藝 + 文創產品” 的模式,不僅讓儺文化 “走出去”,還讓村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非遺傳承的 “紅利”。
在穩坪鎮鐵坑村,“儺戲 + 文旅” 的模式更是讓鄉村煥發了新活力。駐村干部李鵬給我們介紹了村里的 “儺戲探秘一日游” 項目:“游客早上來村里,先參觀儺戲博物館,了解儺戲歷史;然后看儺戲表演,體驗儺面具繪畫;中午在村民家吃農家飯,下午跟著藝人學跳儺舞,傍晚再帶著文創產品離開。” 李鵬說,這個項目推出后,每個月能吸引 300 多名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有 100 多人:“游客多了,村里的農家樂、文創店都火了,村民的收入也漲了不少。”
我們在村里的 “儺味農家樂” 遇到了老板張大姐,她正在給游客端菜:“我家以前就種點莊稼,收入很少。去年村里搞文旅,我就把自家房子改成了農家樂,主打‘儺戲主題菜’,比如‘開山神燉雞’‘土地神炒飯’,游客都覺得新鮮,生意特別好。” 張大姐笑著說,現在她一個月能掙 6000 多塊,還雇了兩個村民幫忙:“以前想都不敢想,靠儺戲也能過上好日子。現在村里的人都覺得儺戲是‘寶貝’,參與傳承的積極性也高了。”
在和李鵬的交流中,他提到了文旅開發中 “保護與開發” 的平衡問題:“我們特別注意不能過度商業化,比如儺戲表演還是保留傳統儀式,不搞低俗化改編;農家樂的菜品也以本地食材為主,不搞高價消費。我們想讓游客看到的是真實的鐵坑村,是真實的儺文化,而不是‘人造的景點’。” 比如村里的儺戲表演,還是由本地藝人出演,用方言唱傳統劇目,只是在表演前會加一段普通話講解,方便游客理解。這種 “適度開發、尊重傳統” 的理念,讓我特別認同 —— 文旅融合不是 “消耗非遺”,而是 “激活非遺”,讓非遺在帶動鄉村發展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文化本色。
調研期間,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鐵坑村的很多年輕人開始回流。之前在儺戲班子學戲的小楊,就是從外地辭職回來的:“以前覺得村里沒發展,出去打工。現在看到村里搞文旅,儺戲越來越火,覺得回來有奔頭。” 李鵬說,去年村里有 12 個年輕人回流,有的加入儺戲班子,有的開文創店,有的當導游:“年輕人回來,不僅給村里帶來了活力,也給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離開德江時,我看著車窗外的鄉村景色,心里滿是感慨。以前總覺得 “非遺保護” 是很宏大的話題,需要政府、專家來主導;現在才明白,非遺保護最堅實的基礎,是讓它融入鄉村生活,讓村民從傳承中受益,讓鄉村因非遺而發展。這種 “非遺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滋養非遺傳承” 的雙向奔赴,才是最可持續的傳承之路。作為一名學習社會工作的學生,我未來想深入研究 “非遺 + 文旅” 的模式,比如如何設計更有特色的文旅產品,如何培訓村民參與文旅服務,如何建立 “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 的長效機制。我相信,只要找對路徑,更多像德江這樣的鄉村,都能通過非遺實現振興,更多像儺文化這樣的非遺,都能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生機。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