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科技強國建設號召,在中國科協牽頭組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保學院承辦的綠水青衿科技協會大力支持,并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撐下,水保學院"黃土智壘"3D打印生態建造調研隊于2025年暑期赴湖北武漢開展科技社會實踐專項調研。
7月16日起,團隊先后走訪長江科學院沌口科研基地、湖北楫帆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技術考察與學習交流。在長江防洪模型實驗基地,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世界最大河工模型在防洪預警與河道治理中的關鍵作用;聽取了南方科技大學姜麗光老師關于衛星測高技術在水文研究的應用進展的專題報告,拓寬了對現代水文監測技術的認知。
圖:王彥君博士帶領團隊人員參觀世界規模最大的實體河工模型

圖:團隊聽取姜麗光副研究員報告
團隊重點考察了3D打印智能建造施工現場,與企業技術人員圍繞材料配比、設備操作、工藝控制等核心環節展開深入交流,并就3D打印技術在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中的適用性進行可行性探討。通過實地觀摩和技術研討,團隊成員對智能建造技術的實際應用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為后續研發積累了寶貴經驗。
社會實踐結束后,團隊迅速轉入實驗室攻堅階段。依托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先進設施,團隊開展了系統的材料研發與性能測試工作。圍繞黃土、紅膠泥等本土材料,添加環境友好型改性劑,通過正交試驗設計優化材料配比,并嘗試利用三軸試驗、滲透試驗、崩解試驗等方法綜合評價材料的工程適用性與抗侵蝕性能。同時,結合無人機航測與水文模擬技術,團隊還對典型小流域開展洪水過程模擬與調洪演算,為后續壩體結構設計與消能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圖:團隊成員使用攪拌機進行摻料

圖:材料與打印機適配性測試與打印過程展示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中國科協牽頭組織下的科技志愿服務與科普行動的重要一環,也是水保學院與綠水青衿科技協會推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生動實踐。團隊緊密結合水保工程、材料科學、智能建造等多學科交叉優勢,將一線需求帶回實驗室,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面對黃土高原地區復雜的氣候與地質條件,"黃土智壘"團隊深知技術落地與推廣絕非易事。盡管前路挑戰重重,但在中國科協及協會的持續支持下,團隊正積極在實踐中反復驗證和調整方案,繼續深入參與黃土基材料研發與自適應壩體設計工作,力爭在綠色智能筑壩技術方面取得實質突破,力求讓科技成果真正在黃土地上扎下根來。這是一次艱難的嘗試,但團隊全體成員決心迎難而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貢獻一份高校青年的堅韌與智慧。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隊員們不僅提升了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更增強了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投身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
作者:謝子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