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我們討論工業4.0,在這里,我看到了它的落地速度。”22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簡稱全國技能大賽)賽場內,德國大學生莫里茨如是說。
莫里茨來自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德國學生暑期學校,此行與百余名主攻工程、IT、商科的德國青年一同觀摩全國技能大賽。他們的行程表上,園藝、飛機維修、工業機器人等賽項被重點標注,而這場“技能盛宴”的細節,也影響著這些歐洲年輕人心中的中國印象。
在工業機器人賽區,技能競賽的高濃度技術氛圍讓德國學子們頗感震撼。一人高的控制面板上,指示燈明滅閃爍,選手們通過編程讓機械臂實現智能識別與抓取。德國大學生蒂姆俯身觀察機械臂的關節結構,這位主攻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坦言:“德國注重理論體系,但中國選手的實操精準度讓我看到理論與應用的無縫銜接。”
“賽場上的年輕人可能只比我大兩三歲,卻已掌握尖端技術,”德國大學生西蒙說,他特別提到展示交流館內陳列的衛星返回艙和“奮斗者”號模型,“我個人對航空技術方面的競賽項目非常感興趣。”
走進大賽的展示交流館,德國大學生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記錄。AI智能眼鏡、仿真無人駕駛、盾構機模擬工作等互動項目令他們眼前一亮。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副院長歐力受訪稱,此行對中國的技術展覽印象深刻,“我注意到展覽中有很多年輕學生參與,顯示出中國在數字化方面的先進性。中德兩國在技術和機械工程方面可以很好地合作”。
離場之際,蒂姆翻看著手機里軌道車輛技術選手操作設備的照片說道:“德國制造以嚴謹著稱,中國技術則以迭代速度見長。當兩種不同的基因相遇,我們或許能創造出更強大的未來工業。”
歐力介紹,為期三周的暑期學校中,德國大學生還走訪了上海西門子醫療等地,“但這場技能大賽已然成為他們解構‘中國速度’的關鍵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