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濰坊職業學院“智繪鄉居・影存溫情”社會實踐團懷揣著用科技賦能鄉村的初心,深入濰坊的科技田野與紅色沃土,走進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盧志英烈士故居、祿牌大姜產業種植基地及岞山村四大實踐地,以研學探訪、技術科普、實踐服務、溫情紀實等方式,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鄉村發展場景,在青春實踐中書寫鄉村振興的溫暖答卷,播撒科技火種,留存鄉村溫情。
研學科技田,解碼AI助農新路徑
“要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扎根鄉村,首先得弄明白科技如何與農業生產無縫銜接。”實踐團成員在研學開篇時達成這樣的共識。
團隊走進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沉浸式研學AI作物監測系統。成員們認真記錄智能算法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土壤濕度、作物生長狀態等數據,進而優化灌溉方案和施肥策略。他們將復雜的技術原理拆解為 “作物喝水多少AI說了算”“莊稼長勢數據化” 等通俗案例,為后續向農戶科普積累實用素材。
在祿牌大姜產業種植基地,隊員們跟著種植戶參觀祿牌大姜的生長環境,學習姜的生長周期與養護要點,重點關注病蟲害識別環節,隨后現場演示大數據如何記錄姜田生長數據,讓農戶直觀感受科技對傳統農業的升級作用。
圖為團隊成員在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研學AI作物監測系統。陶健濤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祿牌大姜觀測大姜的生長環境。亓梓涵 供圖
紅色潤初心,開設AI課堂傳薪火
“用年輕人擅長的科技手段,讓紅色故事煥發新的生命力。” 這是團隊在盧志英烈士故居開展實踐時的核心思路。
在盧志英烈士故居,隊員們仔細參觀珍貴的歷史展品,靜心聆聽老黨員口述革命先輩投身革命、舍生取義的感人事跡,深刻感悟紅色精神的時代內涵。為了讓紅色教育更貼近青年群體,團隊創新開設 “紅色AI課堂”,利用AI技術還原革命場景片段,通過互動問答、情景模擬等形式,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了解革命歷史,將紅色基因的種子播撒在少年心中。
圖為團隊成員在盧志英烈士故居合影留念。陶健濤 供圖
溫情入鄉居,科技服務暖民心
“科技不僅要有精度,更要有溫度,要讓村民們真正用得上、用得好。” 這是團隊在岞山村開展服務時的行動準則。
作為光伏示范村,岞山村的智能光伏監控系統是科技助農的生動實踐。隊員們深入拆解系統運行原理后,用通俗的語言向村民講解光伏電站的智能管理模式。針對當地老人們使用智能手機的困難,團隊成員一對一耐心教學,從基礎操作到實用功能逐一演示,并下發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實踐期間,隊員們為村民拍攝全家福,結合AI圖像美化、智能排版等技術制作電子相冊與實體相框,定格美好瞬間,傳遞溫暖并記錄鄉村振興路上的華麗蝶變
圖為團隊成員向岞山村老人講解智能手機使用方法。亓梓涵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為岞山村老人拍攝全家福。陶健濤 供圖
成果促反哺,青春力量續華章
“智繪鄉居不是短期行動,而是長期堅守的責任。”實踐團在總結會上這樣表態。
團隊將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科普手冊,系統梳理人工智能在農業、生活中的應用場景與操作方法;發起 “智繪基金”,計劃通過技術幫扶、資源對接等方式持續反哺鄉村發展。接下來,團隊將繼續深化實踐成果,精進技術傳播能力,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 “加速器”,用青春力量讓科技之光照亮鄉村沃土,讓溫情之花綻放在齊魯大地。
圖為團隊成員與岞山村村民合影留念。陶健濤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