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傳理論,環保踐初心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薪火傳校史” 社會實踐隊圍繞 “理論浸潤與思想啟蒙實踐” 主題,開展黨的理論宣講活動,同步融入環保公益實踐。實踐隊于 8 月 22 日起,通過 “宣講 + 實踐” 的融合模式投身基層,既讓黨的理論以更鮮活的形式觸達基層,也以實際行動推動環保理念落地。
社區:從 “聽講解” 到 “動手干” 的互動
實踐隊各小組均采用 “宣講 + 現場清理” 的模式,宣講員先在活動室擺開宣傳海報,用 “拉家常” 的方式開講:“張大媽,您家每天倒垃圾時是不是總分不清菜葉和廢電池?咱今天就說說這分類的門道 ——” 隨后結合海報上的流程圖,演示如何用 “看顏色、記口訣” 的方法區分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還現場拿出提前準備的廢報紙、塑料瓶、菜葉等物品,讓居民上臺動手分類,錯了就笑著糾正,對了就送上小盆栽作為獎勵。
宣講結束后,協調員帶領居民分成 3 組:一組負責清理小區綠化帶里的煙頭、塑料袋,二組整理樓道里堆放的舊物,三組則給單元門口的分類垃圾桶貼上新的標識。70 歲的李大爺原本只是來湊熱鬧,跟著清理完自家樓下的綠化帶后說:“以前總覺得垃圾分類麻煩,今天跟著撿了一圈才發現,咱這樓前綠化帶干凈了,看著都舒心,以后肯定按規矩分垃圾。”8 個社區活動下來,累計清理公共區域垃圾 120 余袋,規整樓道亂堆雜物 30 余處,還幫 6 個社區更新了模糊的垃圾桶標識。
村落:結合農情的 “在地化” 實踐
針對村落場景,活動緊扣 “農田與生活環境” 展開,宣講員把講臺設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對著圍坐的村民講:“咱村東頭那片玉米地,去年有村民反映地膜碎渣混在土里,玉米苗長不齊 —— 這就是咱今天說的‘農業面源污染’,其實咱順手把地里的碎地膜撿起來,就能讓莊稼長得更好。” 隨后拿出村民常用來耕地的小鋤頭,演示如何輕巧地把嵌在土里的塑料地膜勾出來。
宣講后,小組帶領村民分兩片區域行動:年輕人跟著協調員去村東的農田周邊,清理被風吹到田埂上的塑料袋、地膜碎塊;老年人則在村內主干道整理柴草堆,把散落在路邊的枯枝捆扎起來當柴燒。村民王大叔邊撿地膜邊算:“去年這塊地收玉米少了兩袋,今年咱把這些碎膜清干凈,說不定能多收點。”3 個村落累計清理田間及村內垃圾 80 余袋,還在公共區域各布置了 1 個簡易垃圾分類點,用木板釘成的分類箱上寫著 “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方便村民日常投放。
校園:趣味化的 “小衛士” 培養
面對小學生群體,實踐隊小組開展了 2 場 “沉浸式” 活動。宣講員先通過動畫片片段引出 “環保小衛士” 主題,再用 “情景劇” 形式讓學生扮演 “垃圾精靈” 和 “清潔小衛士”,在互動中講清 “為什么不能亂扔零食袋”“如何給校園里的小樹澆水”。隨后開展 “環保手賬制作” 環節,學生們用準備好的彩筆在畫紙上涂畫 “我心中的綠色校園”,有的畫了 “長滿青草的操場”,有的畫了 “同學們一起撿垃圾的場景”,10 歲的小雨在畫紙上寫:“以后我每天都要檢查教室角落有沒有垃圾。”
活動最后,小組帶領 “環保小衛士” 們分成兩隊:一隊清理教學樓后的排水溝,把里面的落葉、紙屑撈出來;二隊給校園里的小樹苗澆水、掛 “保護樹木” 的小牌子。校長看著孩子們忙碌的身影說:“這種邊玩邊學的方式,比課堂上單純說教管用,孩子們回去還會拉著家長一起注意衛生。”
團隊成員在實踐總結中提到,原本擔心理論宣講會 “沒人聽”,但結合環保實踐后發現,當居民、村民、學生親手感受到環境變干凈的變化時,對理論的理解也更深入 —— 這正是 “理論浸潤” 與 “實踐啟蒙” 結合的價值所在。同時,隊員們也在這場基層實踐中,把校史里的精神養分轉化為了 “宣講 + 環保” 的實際行動,以青年學子的擔當踐行了教育強國的初心。(通訊員 毛樂鈴)
圖為實踐隊隊員向村民宣講垃圾分類知識 毛樂鈴供圖
圖為實踐隊隊員向村民宣講環保知識 毛樂鈴供圖
圖為實踐隊隊員向學生們展示宣傳動畫 毛樂鈴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