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交錯似云徊——峽江草編
來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萬宸宇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離騷》中香草為佩的意象,穿越千年,在秭歸鄉野化作另一種存在——農婦以粗糙雙手反復摩挲草莖,賦予其新生,于經緯交錯間訴說堅韌與芬芳。7月8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拜訪非遺傳承人羅光林。
步入小巷,見羅老師端坐桌前,手指翻飛,草莖如聽無聲律令,彼此咬合、層疊、回旋,漸顯龍舟昂首之形。秭歸草編的精魂,首在這“解草為絲,化柔為剛”的功夫。
據團隊了解,秭歸草編源于楚地農耕智慧。當地濕暖多澤,先民取自然之材,編筐制笠,利農助桑。唐宋時,隨楚文化興盛,草編漸入宮廷與士族生活,成雅俗共賞之物。明清以來,因屈原文化影響,更成為祭祀禮儀之重器。“峽江草編是長江送給秭歸人的禮物。”羅老師笑道。
秭歸草編之妙,首重“擇天時而取地材”。須盛夏采收,此時草莖飽滿柔韌;龍須草則貴在秋日經霜后之韌。隨后經晾曬、熏蒸、染色等多重工序,終成繞指柔。編織技法繁復,平編、絞編、纏扣、盤結……諸法如江河匯流,成草帽、提籃、壁掛乃至宏偉草龍舟。紋樣常融屈詩意像,香草嘉木、云紋水波,皆寄寓對高潔品性的向往。
為深入了解草編工藝,團隊成員在羅老師指導下嘗試編織小粽。棕櫚葉在老師手中靈巧翻飛,頃刻成形;于學生則顯生澀,難成其狀。羅老師笑言:“莫急,草編須心靜手穩,慢慢來,手隨心動,方成所想。”隊員凝神嘗試,漸入門道,手中棕葉初具形態。手捧草粽,想起老師“既要守本,又要接氣”之訓,遂明草編韌勁。
如今,以羅師傅為代表的傳承人,如守護楚地文脈的守燈人。他們奔走鄉野,搜集整理古老紋樣與技法;2018年起,羅老師開發《古建藝術》《百草豐貌・創編生活》等課程,進入中小學及高校課堂;2021年,于“非遺小巷”設體驗館,使傳統技藝走進百姓家,游客可親手編迷你粽、蚱蜢等,體驗“十年磨一指”的匠藝。
此次實踐,團隊認識到秭歸草編之精魂從未靜止于展柜微光中。它流淌于農婦晨采草時指尖露水,蟄伏于匠人燈下推敲的紋路,更飛揚于端午龍舟破浪時草龍昂首之姿——每一根馴服的草莖,都在無聲續寫三閭大夫香草美人的篇章。
這大地草木織就的楚辭,以柔韌之軀承載千年不墜的靈均風骨。指尖與草莖在歲月中不斷對話,遠古澤國的芬芳便穿越時光,于秭歸人掌紋、于每件心血草編中,歷久彌新。
三下鄉推薦
- 經緯交錯似云徊——峽江草編
-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拜訪非遺傳承人羅光林
- 08-25
- 泥土與火焰的千年對話
- 為探尋傳統制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感受陶藝匠人的堅守與創新,7月14日下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抵達湖南
- 08-25
- 千錘萬煉銀生畫:探訪苗族銀飾鍛造工藝
- 為探尋苗族銀飾發展歷史,感受蘊含其中的苗族智慧與創造力,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抵達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