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學子探訪蚌埠烈士陵園 傳承抗戰精神迎接勝利八十周年
導語: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安徽工業大學"傳承紅色精神"實踐隊于2025年7月8日至10日深入蚌埠市烈士陵園,開展為期3天的"銘記歷史·致敬英烈"主題調研活動。通過文物研究、史料整理和口述采集等方式,團隊系統梳理了蚌埠地區抗戰英烈事跡,為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貢獻青春力量。
尋跡:在歷史碎片中拼接烽火歲月
踏入展館,目光觸及“日軍罪行”展區,歷史的沉重瞬間撲面而來。1938年的蚌埠,日軍的暴行被定格在一張張照片與文字里:燒毀飛機模型、侵占城市、渡淮河挖戰壕,還有那密密麻麻的日偽特務機關一覽表,每一個字都在控訴侵略者的罪惡。
看著1938年淮河阻擊戰的史料,中國軍隊浴血奮戰的畫面在腦海中浮現。他們以血肉之軀,在淮河北岸向著登岸日軍發起反擊,捍衛國土的堅毅身影,穿越歷史而來。這些珍貴史料,是對日軍暴行的有力揭露,更是對先輩抗爭精神的生動銘記。
這不僅是一段蚌埠本地的抗戰史,更是全民族抗戰的縮影。它讓我深刻懂得,和平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舍生取義換來的。身為新時代青年,隊員沈成文說到“不能忘記歷史的傷痛,更要傳承先輩們的愛國與抗爭精神,讓歷史的教訓與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聆聽:讓沉默的歷史開口說話
駐足于“民眾抗日斗爭”展區前,那些斑駁的照片、泛黃的史料,如同時光的拼圖,拼湊出一幅屬于普通民眾的抗戰群像。
1938年,紅槍會會員常曉明火燒天河橋、殲敵據點的壯舉,讓我看到民間力量的果敢。還有紅槍會在常郢擊毀日軍坦克,這不是正規軍的戰斗,卻滿是熱血與無畏。當看到固鎮清未秀才李文宗組織“秀才游擊隊”,50余人的農民武裝,活躍于鐵路沿線打擊敵人,我更是震撼——原來,愛國從無身份之分,哪怕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也能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拿起武器守護鄉土。
展區里,五河日偽軍牢房舊址、懷遠日軍炮樓舊址等照片,默默訴說著侵略者的殘暴;黃柏郢慘案舊址,三百余名村民的冤魂,讓憤怒在心底翻涌。但與之交織的,是民眾抗爭的不屈:李文宗游擊隊編入正規軍的合影,像是一種宣告——草根力量,終成抗戰洪流的一部分。
這些史料,重塑了“全民抗戰”的含義。在宏大的抗戰敘事里,常聚焦于軍隊、英雄,卻容易忽略無數像紅槍會成員、李文宗這樣的普通人。他們沒有顯赫身份,卻憑一腔熱血,在各自的角落發光發熱,用鋤頭、火槍對抗侵略者的槍炮。這是最樸素的愛國,最純粹的抗爭。如今,硝煙遠去,但這些民眾抗爭的故事,不該被遺忘。它們提醒我們,民族的韌性與力量,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骨血里。隊員李俊毅說到:“要銘記這份草根力量,傳承這份不甘屈服的精神。當面對困難與挑戰,想想當年那些平凡卻英勇的民眾,便有了勇氣與擔當——愛國,本就是每個普通人的責任;抗爭,也從不是少數人的壯舉。”
結語:站在蚌埠烈士陵園陳列館中,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與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緊緊相擁。如今,抗戰勝利已八十周年,這八十載春秋,見證著國家從滿目瘡痍走向繁榮昌盛,而陳列館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都是那段艱苦歲月最忠誠的記錄者。
回顧這段參觀歷程,從日軍罪行的鐵證到民眾抗日斗爭的英勇事跡,無不深深刺痛著我們的內心,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先輩們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用生命和熱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獨立,他們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豐碑,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
對我們團隊而言,此次參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展望未來,我們將以傳承抗戰精神為己任,把在陳列館中汲取的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方面,我們會積極投身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工作,利用新媒體平臺、校園活動等多種渠道,將蚌埠抗戰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另一方面,我們會把抗戰精神融入到團隊的各項實踐活動中,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像先輩們一樣不畏艱難險阻,用智慧和汗水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次參觀活動的意義,遠不止于對抗戰歷史的了解。它讓我們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更加堅定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是對歷史的莊重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深情期許。我們深知,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會帶著先輩們的遺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續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輝煌,讓抗戰精神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訊員:祁康樂唐軼軒)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