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滁州學院一支科技服務小分隊前往安徽省明光市桃溪村,開展了一場名為“多模態融合的蚯蚓養殖智能監測系統試驗應用”的實踐活動。本次活動以實際場景測試自主研發系統為核心,旨在探索信息技術賦能傳統養殖的可行路徑。
試驗過程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們將自行設計的多模態傳感節點布設于蚯蚓養殖區,通過嵌入式設備實時采集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溫度等多項參數。系統通過無線傳輸方式將數據發送至終端界面,實現了對養殖環境的持續監測與動態反饋。盡管仍處于試驗階段,該初步系統已展現出替代人工經驗判斷的潛力。
負責硬件搭建的隊員在調試間隙介紹:“我們的傳感器節點完全由團隊成員協作開發,雖外觀尚顯簡陋,但數據采集頻率和通信穩定性都達到了設計預期。”一位參與數據標注的同學補充:“在實際環境中,信號干擾、土壤異質等因素都會影響讀數,我們必須不斷調整算法。”
試驗期間,幾位本地蚯蚓養殖戶受邀前來觀摩。一位農戶在觀看實時數據頁面后表示:“沒想到學生們能做這么實在的東西。如果設備成本能控制下來,以后大規模用還真能省不少人工。”也有農戶就設備長期穩定性、防水防腐蝕等實際問題提出了建議,隊員們逐一記錄,作為后續迭代的重要依據。
實踐團隊還基于所采集的數據,嘗試建立蚯蚓活動性與環境參數之間的關聯模型。負責算法開發的隊員表示:“試驗雖短,但收集到的現場數據十分珍貴。回歸學校后,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異常檢測算法,提升系統在真實環境中的可靠性。”
盡管本次未開展正式培訓,隊員們仍在試驗間隙與農戶交流了現代化養殖的理念,演示了如何借助客觀數據減少養殖盲區。團隊負責人強調:“我們深知這只是一次初步嘗試,真正走向應用還有很長的路。但這一次我們驗證了系統在真實場景中的基本運行能力,也聽到了農戶們最直接的需求。”
臨行前,隊員們拆除了部分試驗設備,并對大棚環境做了清理恢復,同時向試驗基地負責人提交了詳細的過程記錄與數據分析報告。此次試驗雖規模有限,但為計算機技術在農業中的輕量化、低成本應用提供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