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非遺傳承 實踐賦能鄉村振興 —— 教師教育學院實踐團探訪漢臺馬家壩村
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以青春力量挖掘非遺文化與鄉村發展的融合路徑,近日,教師教育學院 “青春連城鄉,教育助振興” 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漢中市漢臺區馬家壩村,開展了一場集非遺探訪、溫情服務于一體的沉浸式實踐活動,在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交匯點上,書寫青春擔當。
探訪非遺工作室 見證 “指尖技藝” 變 “指尖經濟”
實踐團首站來到 “馮婉瑩非遺守藝人工作室”,推開門,展架上布老虎、香囊、虎頭鞋等虎紋刺繡產品琳瑯滿目,細膩的針腳與鮮艷的色彩,訴說著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匠心。作為漢臺布藝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工作室主理人馮婉瑩拿起一雙虎頭鞋向成員們詳解:“這小小的物件,從扎樣、選布、配線,到鎖邊、納底、繡花,前后要經過 28 道工序才能完成。”
馮婉瑩分享了她與非遺刺繡的故事:從小受母親影響愛上刺繡,如今從漢中民謠中汲取靈感,將傳統技藝與民謠的文化底蘊深度融合。2023 年,在村支書的助力下,她創立工作室,招收 15 名留守婦女,創新探索 “非遺 + 電商” 模式,通過線上平臺年銷千件刺繡品,讓婦女們實現居家就業,真正將 “指尖技藝” 轉化為 “指尖經濟”。
實踐團調研發現,這一模式的成功離不開多方支持。漢臺區婦聯近年來以發展婦女手工藝品為抓手,通過開展刺繡技能培訓班、組織作品參賽等方式,挖掘特色產品并推向市場,馬家壩村非遺刺繡正是婦聯推動婦女創業就業的生動實踐。如今,這些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非遺產品,已成為村里線上銷售的亮點,其獨特的文化附加值為鄉村經濟注入了強勁韌性與活力。
沉浸式體驗非遺 溫情服務暖人心
在工作室里,實踐團成員們不僅欣賞到兼具藝術性、實用性和文化價值的刺繡作品,還與參與制作的楊燕奶奶等手藝人親切交流,詳細了解工作流程后,紛紛動手嘗試刺繡,在一針一線中深入感知非遺的獨特魅力。
實踐過程中,團隊還將目光投向當地留守老人群體,與他們促膝長談,不僅進一步了解到老人們面臨的精神孤獨、醫療不便等實際困境,更用真誠的陪伴與關懷為他們送上溫暖與祝福,讓青春的善意在鄉土間傳遞。
此次馬家壩村之行,實踐團見證了非遺刺繡在鄉村振興中的強大力量 —— 馮婉瑩團隊以堅守與創新傳承發展傳統技藝,更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成員們表示,將持續關注馬家壩村非遺傳承與鄉村發展,用青春視角講好非遺故事,讓更多人看見馬家壩非遺刺繡之美,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與智慧。
三下鄉推薦
- 湖韻潤鄉承文脈,青春筑夢啟新程
- 團隊人員深入走訪,了解了孩子們“筑夢未來”團隊重返萬福村,為讓志愿服務更具鄉土溫度。深入走訪,成員在實驗基地感受鄉村生機,加深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