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韻潤鄉承文脈,青春筑夢啟新程
——筑夢未來社會實踐團隊活動總結
七月的三岔湖波光映晨,澄澈湖水隨微風泛起粼粼漣漪,倒映著天際的流云與岸邊的草木;萬福村的古榕枝繁葉茂,垂落的虬枝綴滿翠綠葉片,為村落撐起一片清涼蔭蔽。為讓八月即將開展的公益活動更貼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精準捕捉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成長需求,成都理工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筑夢未來”社會實踐團隊專程來到東部新區萬福村開展實地調研,隊員們分成多個小組,深入走訪村子,團隊成員先是走進村里的生態實驗基地,親手觸摸鮮嫩的作物、觀察培育的幼苗,在泥土的芬芳與作物的生機中感受鄉村發展的活力,也進一步加深了對鄉土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的認知;隨后,他們與駐村干部交談,詳細了解到萬福村近年來依托三岔湖生態資源發展文旅產業,借助城鎮化進程引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孩子們的課后托管、興趣培養等成長環境也得到顯著改善。這些見聞讓團隊深受啟發:后續活動需從厚植鄉土情懷入手,帶孩子們認識家鄉的生態與文化;同時強化溺水安全教育,守護夏日出行安全;更要通過趣味課堂激發求學志向,助力孩子們樹立成長目標。此次調研全面深化了團隊成員對萬福村的了解,志愿者們結合調研所得,為孩子們精心打造了為期5天的公益活動,圍繞“鄉土認知、安全守護、學業助力、興趣培養”四大核心板塊,力求編織出一段兼具知識厚度、趣味活力與溫暖關懷的成長之旅。
一、安全守護與初識破冰
活動以趣味互動拉近距離、筑牢安全防線。“湖浪傳聲筒”中,孩子們用紙杯棉線傳遞自我介紹與數字運算,在聲浪與算數的交織中消除陌生;“溺水安全大課堂”結合三岔湖實景,標記危險區域、設計安全標語,再通過DIY救援包、模擬救人場景,讓防溺水知識化作守護生命的“小鎧甲”。

圖1.團隊成員與社區負責人員合影
二、自然探索與創意表達
從生態認知到藝術創作,孩子們沉浸式對話自然與家鄉。“生態尋蹤·折紙探秘”里,他們折出小魚、蝴蝶等動物,按習性貼入生態場景圖,用童言解讀動物棲息地;“自然知識科普”藏滿自然與科學的詩意,孩子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看蝌蚪變蛙換呼吸,聽蝙蝠倒掛說休憩,尋海參夏眠藏智慧;見楓葉染紅秋意,賞竹子中空向光長,懂豬籠草巧納養分。還解鎖晝夜、月相、太空失重的奧秘,每處知識點,都是世界遞來的溫柔邀約。

圖2.小朋友們學習折紙小動物
三、家鄉認同與文化傳承
多元活動喚醒愛鄉情懷,延續文化根脈。“小小鎮長”社區改造計劃中,孩子們觀察社區、提出設施優化建議,用稚嫩表達傳遞對家鄉的期盼;“唱響三岔湖”環節,童聲伴著湖風,將“浪花追鷺”“榕樹搖夢”的家鄉景致唱進心里。此外,“東灌精神劇場”以手偶演繹建設故事,將東灌精神深深種入孩子們心間。“童趣繪臉譜”則融合三岔湖元素與京劇韻味,孩子們執筆蘸色,在紙面上勾勒傳統紋路,紅與藍的碰撞間,京劇的古典底蘊緩緩流淌。每一道線條、每一抹色彩,都是對古老藝術的好奇探索,讓傳統文化在童真創作里,悄然煥發新的生機。

圖3.小朋友們繪制臉譜圖案
四、未來展望與情感聯結
活動尾聲,孩子們以集體創作與時光約定定格成長。10米長卷上,“筑夢未來”在白紙上閃閃發光,畫筆繪出家鄉河、未來船,短句寄語寫下對故土的熱愛與對未來的向往;“時光郵局”里,封裝著寫給5年后自己的信,貼湖景郵票、蓋湖形郵戳,成為與家鄉、與未來的溫暖聯結。
5天時光雖短,卻如三岔湖的浪花,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記。這場“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傳遞知識與技能,更以愛為帆,讓童心在湖韻與數智的滋養中,載著對家鄉的深情與對未來的憧憬,駛向更遠的前方。

圖4.小朋友們展示繪制好的長卷

圖5.志愿者和小朋友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