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河北傳媒學院數字藝術與動畫學院“冀”憶猶新傳承團在邢麗老師指導下,以“南北非遺互鑒,文化根脈共守”為主題,奔赴廣東開平與河北石家莊兩地,開展了一場跨越地域的非遺傳承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的活動。團隊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濠泥雞”與河北省國家級非遺“藁城宮燈”為雙核心,通過實地調研、傳承人對話、公共推廣與青少年教育等多元形式,不僅深化了對非遺當代價值的理解,更在南北文化對話中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與文化使命感。
南北雙線并進,構建非遺傳播新格局 在廣東,河北傳媒學院數字藝術與動畫學院“冀”憶猶新傳承團深入粵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系統參訪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聚焦“鎮濠泥雞”的歷史脈絡與工藝特色,并與非遺傳承人展開深度對話。成員在傳承基地親手參與泥雞制作全過程,從選泥、塑形到彩繪與發聲裝置調試,切實體會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匠人精神與文化智慧。活動獲得傳承基地高度認可,團隊獲頒“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證書”。
在開平市圖書館,團隊策劃組織“南北非遺文化課堂”,面向嶺南少年生動講述“鎮濠泥雞”的民俗意涵與“藁城宮燈”的節慶象征,通過手工彩繪泥雞與宮燈圖案創作,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多樣性與民族認同的種子。
在河北,團隊于河北省圖書館廣場開展“藁城宮燈”地推宣傳,向市民普及其千年歷史及精巧的榫卯結構與折疊技藝。隨后赴藁城宮燈博物館研學,系統了解宮燈從傳統手扎到現代產業化的發展歷程。實踐尾聲,團隊于省圖書館舉辦“藁城宮燈探秘之旅”非遺體驗日活動,通過文化講堂與手工實踐,引導兒童理解宮燈所承載的吉祥寓意與傳統美學,并同步介紹廣東“鎮濠泥雞”的聲動魅力,將不同地區的文化緊緊結合起來,實現南北文化在新時代的共鳴與對話。
凝聚文化共識,彰顯青春擔當 本次活動累計直接覆蓋50余名兒童與數百名市民,拍攝非遺紀錄素材若干,獲得實踐證書與多方好評。更重要的是,團隊以“雙城雙非遺”為架構,成功搭建起一條連接南北的文化傳播橋梁,以實際行動推動非遺從鄉土記憶走向公共認知,從地域符號升華為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
“冀”憶猶新傳承團的實踐,不僅是高校學子深入社會、錘煉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年輕一代主動參與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的生動體現。他們用腳步丈量南北土地,以匠心傳遞文明之火,展現出當代中國青年不負時代、勇擔使命的精神風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傳播注入了嶄新的青春動能。
河北傳媒學院數字藝術與動畫學院將持續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播事業,讓青年成為文化根脈的守護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河北傳媒數字藝術與動畫學院,文/蔡雨碩 婁梓寧 李桂招 汪啟寧 楊振 范書涵 圖/李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