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黨建引領,筑牢發展“主心骨”
近年來,閆集村黨組織以強化黨員隊伍建設為抓手,通過發放理論書籍、設立流動圖書站等方式,讓黨員學習“不打烊”;對在外流動黨員,村黨組織定期寄發學習資料,確保組織生活“不斷線”。常態化的黨員大會、支部會,不僅提升了黨員的理論素養,更凝聚起服務群眾的共識。
在黨組織的帶領下,2021年閆集村全面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水泥路覆蓋全村90%以上的道路,實現主干道與入戶路全貫通;改造農村旱廁300余戶,建成覆蓋全村的污水處理系統,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渠;同步推進的溝渠治理、植樹造林工程,讓村莊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0%,“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為村民的日常。
二、治理與服務并行,織密民生“幸福網”
“以前鄰里鬧矛盾,常要爭個面紅耳赤;現在找調解委員會,喝杯茶的功夫就能說清道明。”村民李大爺的話,是閆集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動寫照。
為破解鄉村治理難題,閆集村創新推行“村民包干區”制度,將全村劃分為28個責任區,村民“自掃門前雪”的同時,共同維護公共區域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針對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等問題,村委會設立專門調解處,由老黨員、鄉賢組成調解委員會,年均化解矛盾糾紛50余起。
民生服務更顯溫度。村里不僅有設施齊全的小學保障適齡兒童就近入學,還建成標準化衛生站,醫護人員每月定期上門為老人測血壓、查身體,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健康服務。4個老年活動中心配備了棋牌桌、健身器材,成為老人們“老有所樂”的幸福港灣。

三、生態文化雙提升,激活鄉村“精氣神”
“既能守住綠水青山,又能留住鄉愁記憶,這樣的日子才有奔頭。”這是閆集村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直觀感受。
在生態保護上,閆集村下足“繡花功夫”:通過清淤疏浚讓10條灌溉溝渠恢復暢通,保障千畝農田灌溉;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近年來新增林地500畝,形成“田成方、樹成行、溝相連”的田園畫卷。
文化傳承更添底蘊。村里的曲藝隊每周定期排練,墜子書、大鼓書等傳統曲目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村委會組織專人梳理、復印30余部族譜,幫助村民留住家族記憶,“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的村風民風愈發濃厚。每到節慶,村民們聚在文化廣場辦聯歡會,自編自演的節目里,滿滿都是對家鄉的熱愛。
四、產業賦能,夯實振興“壓艙石”
“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有技術員指導,農機還能共享,成本降了,收入穩了!”種糧大戶王大哥算起增收賬,臉上笑開了花。
作為以第一產業為主的村莊,閆集村聚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進村入戶,開展種植技術培訓20余場,惠及農戶200余戶;推行“農機共享”模式,整合旋耕機、收割機等農機30余臺,幫助村民降低生產成本30%以上。如今,全村糧食年產量穩定在800噸以上,經濟發展穩中有升,為鄉村振興筑牢了產業根基。
結語
從基礎設施到民生服務,從生態保護到文化傳承,閆集村的蛻變,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隨著垃圾治理升級、道路路燈安裝、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規劃的推進,這個皖北鄉村正以更昂揚的姿態,向著“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