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址尋文明薪火 承遺風續(xù)華夏文脈
來源:鄭州輕工業(yè)大學“鼎立華夏·文脈傳承”研學實踐團
歷史是文明的根脈,遺址是歷史的見證。為深入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25年盛夏,鄭州輕工業(yè)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鼎立華夏·文脈傳承”研學實踐團以文明尋根為筆,奔赴河南多地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在觸摸歷史中激活文明記憶,讓古老文脈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活力。
團隊先后抵達洛陽二里頭遺址、鄭州商都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進行研學實踐,由此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參觀學習之旅。博物館的展廳之中,不同類型的文物展品映入眼簾。陶器刻符與漢字演變展板前,團隊認真研讀,負責拍攝、記錄文物的成員梳理著文字從萌芽到逐漸成熟的脈絡,驚嘆于中華文明文字傳承的源遠流長。青銅作坊遺址中,分工明確的青銅器鑄造流程展現出古人的智慧與精湛技藝,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對古代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先進性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他們仔細觀察每一件展品,學習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地位,隊長溫可馨感嘆道:“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堅韌傳承在此刻變得鮮活而具體。”移步復原展廳,400平方米的動態(tài)沙盤光影流轉,“內城外郭”的規(guī)劃讓隊員們真切體會到早期城市建設的智慧;彩陶工坊中復原的制陶流程,記錄了先民的實踐經驗。展柜中,“彩陶雙連壺”展現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至今仍在中華文化中延續(xù)。團隊成員沿著文明的軌跡,梳理中華文明從早期國家形態(tài)到多元一體格局的演進脈絡,以微課形式將資源轉化為大眾教育素材,用青年視角傳播中華文明故事。
與一般的被動參觀不同,這支青年團隊主動運用視頻拍攝手段進行文化記錄。在展廳中,他們選取各博物館中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文物展品進行拍攝,詳細解說該文物的背景內容及其在中華文明延續(xù)中的重要地位,讓觀眾能夠通過視頻直接了解該博物館及各文物背后的文化價值。在視頻中,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物成為了鏡頭下被拍攝的主角。從一個古代彩陶上的復雜紋飾,到一件精美的青銅禮器,再到一副歷史長卷背后蘊藏的神秘故事,團隊成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通俗易懂地向觀眾講述這些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作用以及它們在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中所經歷的變化。團隊指導老師李燕表示:“這些視頻不僅僅是對中華文明延續(xù)的記錄,更是青年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詮釋中華文明,為傳播文化自信找到了更貼近當代青年的表達途徑。”
經過實踐活動的洗禮,團隊成員認真總結提煉,整理形成了《洛陽二里頭遺址、鄭州商都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研學手冊》,包含二里頭遺址、商都遺址、大河村遺址的核心文物導覽、歷史脈絡梳理及研學思考題,供高校學生及社會公眾參考。同時,團隊成員同步撰寫實踐心得,總結在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播方面的青年視角經驗。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館文物背后傳遞的文化自信,團隊成員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進行廣泛宣傳。視頻展示了各文物背后的魅力與價值,希望激發(fā)更多青年對博物館文化的興趣與關注。與此同時,團隊通過在各社交平臺發(fā)起“青年話文明”話題討論互動,鼓勵公眾參與、分享對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感悟,擴大活動影響力。
三下鄉(xiāng)推薦
- 探古址尋文明薪火 承遺風續(xù)華夏文脈
- 歷史是文明的根脈,遺址是歷史的見證。為深入學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25年盛夏,鄭州輕工業(yè)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鼎立
- 08-28
- 以調研踐行核心價值觀,賦能教育筑夢行
- 為深入探究師范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踐行情況,助力教育人才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工作,蘇州大學教育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實踐團隊于
-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