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雅言傳沂水,齊魯鄉音化淳風。7月27日至8月9日,山東大學學生小樹林支教調研團“沂路山海”推普傳薪潤鄉土志愿服務調研團深入山東省沂水縣吳家樓子村,針對當地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開展推廣普通話系列活動。團隊以年齡為軸搭建語言學習階梯,讓沂蒙鄉音與國家通用語和諧共鳴,用青春筆觸為鄉村語言振興描摹生動圖景。
分層調研,錨定學段語言痛點
推普的前提,是摸清不同學段的“語言學情”。用“課堂觀察+問卷訪談+情景測試”三維方式開展調研:
對小學生,聚焦“發音啟蒙難點”,記錄下“平翹舌不分”“邊鼻音混淆”等共性問題,以及“怕說錯不敢舉手”的表達羞澀;
對初中生,側重“應用場景障礙”,發現他們在課堂發言、作文表達中存在“方言詞匯直譯”“句式不規范”等問題;
對高中生,則關注“深度表達短板”,如議論文中邏輯詞使用混亂、口語化表達影響書面語感等。
這份覆蓋12個年級的調研清單,清晰勾勒出各學段的“語言瓶頸”,為后續教學方案打上“精準標簽”。
階梯施教,搭建分齡學習支架
基于調研結果,團隊為不同學段定制“語言成長包”,讓教學既有共性底色,又有個性亮色:
小學段:趣味啟蒙筑根基 用“拼音城堡”動畫拆解平翹舌發音規律,設計“聲母韻母卡片配對”“兒歌接龍”等游戲,將“四是四,十是十”等繞口令改編成拍手童謠。志愿者扮演“語言小老師”,通過“模仿小動物叫聲練聲調”等互動,讓孩子們在笑聲中突破發音羞澀。
初中段:場景應用強規范 結合課本課文設計“情景劇演繹”,讓學生用普通話復現《故鄉》中閏土與“我”的對話,糾正方言句式;開展“校園廣播員體驗”活動,在播報通知、故事分享中強化“口語轉書面語”的表達邏輯,同步發放《沂蒙方言-普通話對應手冊》,標注“夜來(昨天)”“杠賽來(很好)”等方言詞匯的規范表達。
高中段:深度表達提素養 以“語言與思維”為主題開設專題課,解析“因為/所以”“盡管/但是”等邏輯詞的用法;組織“家鄉故事演講小比賽”,引導學生用規范語言描述沂蒙紅嫂事跡、雪山彩虹谷風光,在情感表達中錘煉語言精準度。
實踐賦能,讓沂水新聲傳更遠 一周的推普活動,在各學段學生的變化中收獲了鮮活答卷:小學生敢舉著手用普通話背兒歌了,初中生能流暢演繹課本情景劇了,高中生的議論文里多了規范的邏輯表達。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們開始當起“家庭推普員”——教爺爺奶奶說“您好”“謝謝”,幫父母修改務工求職簡歷中的方言表述。
此次實踐,是山大學子用專業服務鄉村的縮影,更是“語言階梯”與“成長階梯”的雙向奔赴。當沂蒙少年的普通話從羞澀到自信,當鄉音里的文化記憶借通用語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沂路山海”的青春足跡,正為鄉村語言振興寫下溫暖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