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綠色低碳發展,2025年6月18日至21日,赴貴池區“生態賦能,碳繪未來”調研實踐團開展了為期四天的實踐活動。圍繞“水生態工程”與“碳減排”兩大主題,通過實地勘查、企業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解碼城市水體生態治理及碳減排。
一、濕地探秘:生態工程的"水質-碳匯"雙輪驅動 6月18日,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在南湖,了解了石城大道的初期雨水通過“調節塘+潛流濕地+表流濕地”凈化后回補湖體,在需要時提升湖水凈化。生態工程一方面提升南湖水質、改善景觀,另一方面達到很好的固碳能力。紅河通過生態駁岸、小型人工濕地等生態工程措施進行水體修復和景觀提升。生態駁岸、小型人工濕地形成植被緩沖帶減少徑流污染,單位面積碳匯效率較傳統綠地提升約35%;生態景觀全線貫通濱河步道,強化親水性和休閑功能,形成特色鮮明的濱水綠化景觀帶。尾水濕地的“潛流+表流+生態塘”工藝則展現了污水深度處理、資源化及碳匯潛力。清溪河污水處理廠尾水經此處理后達地表水Ⅳ類標準,美人蕉與馬蘭花組成的濕地植物群年固碳約66噸。既是水質凈化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城市碳庫的重要節點,很好體現了“污水變資源,碳匯入濕地”的生態邏輯。
二、訪談深剖生態運維管理:小循環撬動大生態的系統智慧 6月19日,實踐團走進池州市水環境投資建設有限公司進行調研,運維部金部長介紹了尾水濕地處理技術,該濕地首要功能是改善污水廠尾水水質,尾水一級A經濕地處理后達到地表水Ⅳ類水的標準;其次是活化區內水系,通過濕地處理后補給紅河、中心溝和平天湖排澇溝,把水系貫通起來,增強水動力;最后是改善區內生態景觀,濕地和平天湖濕地公園連片,是市民休閑游玩的佳處。實踐團還了解了濕地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潛流濕地填料堵塞問題,導致濕地過水率降低;二是配水溝和表流濕地淤泥積累問題,大規模的清淤,耗資300萬。
通過訪談,揭開了城市濕地生態工程背后的運維密碼與碳匯挑戰。既了解了生態治理的技術突破,也直面了全國性的行業難題,為實踐團理解“工程落地-運維增效-碳匯轉化”的全鏈條邏輯提供了珍貴的一線視角。
三、探調蓄治污技術肌理:趙圩-觀湖生態工程的調蓄塘和人工潛濕地 6月20日,指導老師帶領實踐團先后抵達觀湖和趙圩生態區域。通過“調節塘+人工濕地”系統實現“護水-碳減排”協同。觀湖花園的“海綿城市+碳匯網絡”展現出更復雜的技術組合:3個分散調節塘與“潛流+表流”復合濕地構成雨水處理矩陣,雨季時昭明大道的初期雨水經前置塘沉淀后,由循環泵井輸送至表流濕地,通過浮葉、挺水、沉水植物的分層凈化,最終回補觀湖水體。而趙圩雨季時,昭明大道以東的超量雨水經配水井、調節塘調蓄后,由潛水軸流泵提升至潛流濕地凈化,旱季則抽取湖體水形成循環凈化鏈。生態工程的綠植和湖岸生態一起形成穩固的碳匯群落。但同時,實踐團發現,在觀湖生態工程區域,因圍起來建設泵站,相關生態工程設施暫未運行,導致水體出現黑臭現象,水面綠藻大量繁殖,水質惡化的現象。
四、公園探坊—“生態景觀-荷韻碳匯”的示范 6月21日,實踐團在百荷北園和護城河遺址公園探訪不同的有特色的生態工程。北園采用“調蓄池+潛流濕地+表流濕地+跌水曝氧”生態流程。為增加景觀和教育功能,西邊池塘設置汀步跌水的形式,游人可橫穿池塘,跨步而過,增加親水性,后設沉淀塘,起到進一步調節和沉淀作用。潛流濕地采用下沉式游覽空間營造方式,做下沉游覽臺階,貫穿各級濕地,通過透明玻璃,展示濕地剖面,顯示濕地處理過程,達到教育功能。護城河遺址公園西北角采用梯級潛流濕地,凈化雨水和湖水,由泵把湖水打入濕地,凈化后回補水體。東側是“格賓擋墻+綠地”工藝凈化周邊雨水,綠地起到景觀美化作用。這兩處生態工程巧妙利用地勢,集景觀觀賞、休閑娛樂與生態調節于一體,人工濕地系統有效凈化水質,綠地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城市碳循環中占據重要地位。
五、生態工程公眾認知調研與科普實踐 為進一步了解公眾對生態工程的認知,掌握生態工程在實際運行中的成效與公眾接受度。實踐團成員圍繞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綠色出行等方面展開調研,收集居民對生態工程和碳減排的了解程度與參與意愿。同時,團隊還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居民科普生態知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感。并向居民介紹了生態工程在改善水質、提升城市景觀等方面的實際效果。通過問卷調查與科普宣傳,實踐團進一步推動了生態理念在社區中的普及,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的城市環境貢獻力量。
總結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團全面了解了各水體人工生態工程技術在水質凈化、景觀提升、碳減排等方面的應用成效,也直面了填料堵塞、運維成本高、公眾認知待提升等現實挑戰。實踐團以青年視角解碼城市水體生態治理中的碳排放密碼,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切實將理論知識與生態保護實踐相結合,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