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塊青磚都鐫刻著革命的滾燙記憶,每一片綠葉都搖曳著信仰的鏗鏘回響。"6月27日夏風微拂之際,南昌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愈見星海"新時代文明實踐隊踏訪贛西大地,走進宜春市銅鼓縣的秋收起義紀念館與毛澤東化險地,在歷史現場觸摸紅色脈絡,以實地探訪、情景交融的學習、深度對話調研的方式,將思政課堂搬到青山綠水間,上了一堂"行走的初心課"。
隊員們穿行于紀念館斑駁的展柜前,凝視著泛黃的家書、磨損的步槍、褪色的行軍包,在講解員的深情講述中,秋收起義的槍炮聲仿佛穿透歲月;行至毛澤東化險地,沿著青石板路攀登,山風掠過竹林沙沙作響,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轉移路線在眼前漸次清晰。從"看得見的文物"到"觸得到的歷史",從"聽得懂的故事"到"悟得透的精神",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年輕學子心中愈發熾熱。
追尋“秋收烽火”:在歷史現場觸摸信仰脈搏
銅鼓,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之一。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從安源輾轉抵達銅鼓,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由此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燎原之火。實踐隊首站來到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在不同的展區里,通過珍貴的歷史文物、復原的場景模型、生動的影像資料,重溫那段“紅旗漫卷西風”的崢嶸歲月。
“這把銹跡斑斑的馬刀,是當年工農革命軍戰士的武器;這份泛黃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手稿復印件,見證著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思考。”在講解員的深情講述中,隊員們駐足于一件件革命文物前,仿佛穿越時空,看到毛澤東同志在月形灣化險后,站在銅鼓大塅鎮的曬谷場上,向工農革命軍戰士發出“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武裝”的鏗鏘號召。
“以前學歷史總覺得離我們很遠,今天站在紀念館里,看著戰士們用過的草鞋、補丁摞補丁的軍裝,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為有犧牲多壯志’。”實踐隊隊長、孔祥瑞輕撫展柜玻璃,眼眶微微發紅,“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革命先輩用生命寫就的‘教科書’。”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展館 鄭斯騰攝
探秘“化險福地”:在傳奇故事中感悟初心力量
距縣城約30公里的排埠鎮月形灣,是毛澤東同志“化險為夷”的歷史見證地。1927年9月7日,毛澤東同志在前往銅鼓途中被國民黨團丁扣押,在當地農民陳久興的幫助下,機智脫險,留下“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紅色傳奇。
實踐隊沿著當年毛澤東同志的足跡,踏上青石板路,穿過竹林掩映的月形灣。在“毛澤東化險福地”景區,隊員們實地探訪了毛澤東同志臨時藏身的”龍洞”、與群眾交談的“曬谷坪”,并在“化險亭”前聆聽講解員講述那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當時團丁押著‘嫌疑犯’往山里走,毛澤東同志故意裝成‘病號’落在后面,趁團丁買紅薯時,一頭扎進路邊的灌木叢,最終被陳久興一家救下。”講解員的話音剛落,實踐隊隊員、全為康感嘆“細節里的革命智慧,比教科書更震撼。”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毛澤東化險地 鄭斯騰攝
實踐賦能成長:讓青春與紅色基因同頻共振
除了實地探訪,實踐隊還開展了“革命故事宣講”“鄉村振興調研”等系列活動。在銅鼓縣第二中學,隊員們為同學們開設”紅色課堂”,通過教唱《萬疆》等方式,播撒紅色種子。
“這次實踐讓我跳出了書本的局限,真正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實踐隊隊員宋麗媛在分享說,“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把紅色基因轉化為奮斗動力,在自己的領域里發光發熱。”
夕陽西下,秋收起義紀念地的紀念碑在余暉中愈發莊重。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激勵著新時代青年以更飽滿的熱情,在傳承紅色基因、投身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書寫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