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耕愛國主義教育、活化地方歷史資源的探索道路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邁出了堅實的新步伐。“垣脈”——探尋南京明城墻‘跡’憶研學實踐團于2025年6月26日前往南京中華門開展了一場別樣的愛國主義教育。青年學子們將腳步踏上古老的城磚,在甕城的回音里聆聽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并非尋常的游覽,而是一堂行走在歷史現場、以彈痕為注腳的思政課。
志愿者劉妙齡、林春華的聲音在甕城巨大的拱壁間回蕩。他們引領著學子,目光聚焦于青灰色城墻上那些深淺不一的孔洞。“看這里,”劉妙齡的手指輕點一處密集的彈痕,“1937年,這里曾是南京保衛戰最慘烈的戰場之一。”三層甕城,二十七座藏兵洞,精妙的古代軍事智慧在講解中一下子立體起來。學子們仰望著,仿佛能聽見磚石間滲透的不只是風雨侵蝕,更是當年民族抗爭精神的吶喊與不屈。

圖為劉妙齡為實踐團進行講解。呂洋奇供圖
移步城墻西段,幾處被特別標記的彈孔尤為醒目。“這些不是風化的痕跡,”林春華的聲音低沉而有力,“而是侵略者無法抹去的罪證。”當南京保衛戰的悲壯歷史從泛黃書頁走向眼前真實的戰場遺跡,實踐團成員不禁熱淚盈眶:“望到彈痕的那一瞬間,指尖不禁傳來一陣顫栗。課本上‘寸土寸血’四個字,竟是如此滾燙、如此沉重……”
研學過程中,師生們駐足城墻,凝視著那些布滿炮火彈孔的地方,它們是中華門在抗日時期悲慘遭遇的見證,更是無數革命先烈英勇抗爭的歷史鐵證。志愿者聲情并茂地為同學們講述著將士們的英勇事跡,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先輩們舍生為國的崇高精神。當聽到那些為國家不惜犧牲生命的將士故事時,同學們無不動容,胸中猛烈激蕩著對先烈的無限崇敬。志愿者提到,這些歷史記憶是永恒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人們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發展。

圖為林春華為實踐團進行講解。呂洋奇供圖
實踐團指導老師望著這群沉浸其中的青年,目光深邃:“愛國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我們選擇這里,就是要讓歷史‘在場’。它凝結在這些城磚里,藏在這些彈痕背后滾燙的記憶中。我們希望他們能觸摸到這份真實,在和平年代也能扛起屬于這一代人的責任。”這場研學最珍貴的價值,在于讓教育成為一場“可感”的探索,讓青年學子沿著先輩浴血的足跡,用腳步丈量著城墻的每一寸厚重。此刻的明城墻不僅僅是一座抵御外敵的堡壘,更是一座鐫刻著民族共同記憶與不屈精神的巍峨豐碑。在“青春思政課”互動環節,實踐團成員深知和平來之不易,更加篤行自身肩負的時代使命,充分彰顯了歷史教育的育人功效。

圖為林春華為實踐團介紹城磚上的銘文。呂洋奇供圖
活動結束后,實踐團成員感悟道:“每一塊沉默的城磚,都是歷史的課綱;每一道無聲的彈痕,都是未來的警醒。吾輩青年,當以史為鑒,在新時代的宏闊城垣上,親手續寫屬于我們的、更加輝煌的新章。”
從明代的都城鎖鑰,到抗戰的鐵血屏障,中華門巍然屹立,默默見證著一個民族挺直的脊梁。“垣脈”實踐團以城垣為媒,鑿開歷史的冰層,讓塵封的壯烈與不屈,汩汩流入年輕一代的心田。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歷史走出了典籍,融入了血脈,為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一個鮮活、深刻、可觸摸的生動樣本。城垣載道,文脈連心,愿更多的青春身影,能夠投身到這古老城垣的敘事中——讀懂“根”的深沉,擔起“魂”的傳承。讓歷史的回響,永遠激蕩在奮進的征程上。(通訊員 李洪月 嵇凌群 宋詩意 顧天亮)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志愿者于中華門合影。呂洋奇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