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娟)6月26日,湘潭大學學生工作部赴株洲醴陵市楓林鎮暑期社會實踐團,從湘潭出發奔赴醴陵市楓林鎮,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將深入這片融合“紅色基因、綠色生態、金色產業”的鄉土,通過實地調研探尋鄉村振興的楓林路徑。此行旨在響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千萬工程”經驗的號召,為健全鄉村振興長效機制貢獻青年智慧。
圖為社會實踐團成員合影
楓林小鎮,三色振興。楓林鎮,一個聽起來就充滿詩意的名字。對實踐團的同學們來說,它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塊小小輪廓,而是即將展開實踐畫卷的立體地點。這里,承紅脈之根,作為耿飚、郭鵬、宋時輪三位開國將軍的故里,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展綠韻之味,金橋社區四季飄香的瓜果采摘園和連片的荷塘,吸引著游客前來體驗農家樂;這里,鑄金鏈之興,隆興坳村獨特的皇菊基地和飄著艾草清香的特色工廠,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當地正嘗試將這三抹亮色交織融合,探索一條獨具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圖為金橋社區郭鵬將軍廣場
扎根鄉土,做“真”調研。“我們這次去,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扎下去,當幾天‘楓林人’。”實踐團帶隊老師常偉鵬這樣叮囑隊員。此次楓林之行,實踐團成員提前做足了功課,認識到國家始終強調“鄉村振興要依靠鄉村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楓林鎮正是這樣一個靠自己“家底”摸索出些門道的地方。他們了解到,楓林鎮的底氣,正源于其獨特的“紅脈”“綠韻”“金鏈”——將軍故里的紅色基因鑄就了精神之魂,四季瓜果與荷塘田園編織了生態之美,皇菊飄香與艾草工坊則鍛造了產業之基。這三色資源相互滋養,共同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據此,實踐團成員將深入基層,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和親身體驗等方式展開調研。
仔細規劃,直擊發展。為了真切感知這片土地的發展脈搏,實踐團制定了詳細的調研計劃。在金橋社區,成員們將走進四季瓜果采摘基地,與負責人詳談項目如何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崗位和合作分紅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向技術人員了解智能大棚、生態種植等技術的應用成效,并傾聽在基地忙碌的村民們講述收入變化和生活改善的故事。在隆興坳村,探訪重點將落在皇菊基地和艾草精油工坊。成員們計劃向負責人了解特色產業選擇、深加工產品開發(如皇菊茶、精油)及市場開拓情況,特別是如何巧妙融入“將軍故里”的紅色元素以提升品牌價值。同時,他們也將走入田間與車間,與種植皇菊、參與艾草加工的鄉親們話家常,記錄下他們參與產業的方式、學到的技能以及產業發展帶來的切實好處。
圖為四季瓜果采摘基地實拍
知行合一,成長歷練。對于團隊中不少首次參與“三下鄉”的成員而言,此次醴陵之行,不僅是一次深入鄉村大課堂的學習機會,更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寶貴平臺。“很期待能真正走進鄉村,聽聽老鄉們怎么說,看看他們怎么干。”隊員何敏怡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希望我們帶去的小小助力,能為楓林的發展添一點光熱。”團隊成員期待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傾聽鄉音,感受鄉情,在服務鄉村的同時深化對農情國情的理解,提升調查研究、溝通協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為實踐團出發路上的合影
車輪駛向楓林深處,湘潭大學學生工作部赴株洲醴陵市楓林鎮暑期社會實踐團的調研與服務之旅正式開啟。未來,他們的足跡將遍及將軍故里、生態田園與特色工廠。他們期待,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為楓林鎮的紅綠金三色圖景,增添屬于青年的一抹亮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