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劇本,花樣青春。6月28日上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三下鄉“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來到湘鄉蔣琬廣場籌備紅色情景劇《恰同學少年》,以赤誠愛國心演繹偉人不同凡響的心路歷程。
東臺山下,漣水河畔,《恰同學少年》的排練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開展著。《恰同學少年》講述了青年毛澤東在第一師范求學時,與蔡和森、蕭子升、向警予等同學暢游橘子洲頭、談論家國大事,并創立“新民學會”,定下“不談瑣事、不談金錢、不談男女之情”的“三不原則”的故事。宣講表演團隊背靠著鎮湘樓和漣水河進行排練,生動的表演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游客觀看。
主創團隊對這部紅色情景劇可謂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6月27日,團隊就曾前往青年毛澤東學習、生活了一年的東山書院調研學習,在東山書院的門房,毛澤東曾憑借一篇《言志》文章被破格接收入校;在狀元橋旁,12歲的毛澤東曾寫下《詠蛙》“春來我不先張口,哪個蟲兒敢做聲”的詩句;在書院的講堂里,毛澤東初次讀到《東山書院記》 “用能實事求是,以稱雄于五大洲”,在日后成為共產黨的重要思想路線。在東山書院,主創團隊重走主席求學路,在切身體驗中感悟青年毛澤東的所思所想,為情景劇表演積累素材。
“參加《恰同學少年》情景劇的排練讓我感觸良多,”劇中飾演向警予的演員譚惠允笑著說,“向警予在青年時期就與毛澤東一同學習先進革命思想,我希望我的表演能讓觀眾感受到當時有志青年心懷天下的思想,讓觀眾理解:是什么讓這群年輕人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主創團隊相信,有了實地調研的扎實基礎,配合演員的不懈努力,《恰同學少年》有能力帶給觀眾燃與美的體驗,讓這部情景劇成為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恰同學少年》紅色情景劇將在近日完成彩排工作,在7月上旬進行多場演出。表演團隊將前往毛澤東的母校東山學校、人流量大的曾國藩詩文島和蔣琬廣場進行紅色快閃匯報演出,讓青年學子在沉浸式觀影體驗中接受紅色文化洗禮,讓人民群眾在行走的思政課上感悟紅色沃土承載的文化底蘊。一師學子將在行走中感受國情,在奮斗中增長才干,在表演中傳播紅色文化,讓革命精神在廣袤的鄉村生根發芽。
漣水河畔的排練聲,是青春與歷史的交響;鎮湘樓前的演繹,是信念與理想的回響。從東山書院“重走主席求學路”的深切感悟,到蔣琬廣場《恰同學少年》的傾情呈現,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實踐團的青年們,正以腳步丈量紅色沃土,用心靈體悟偉人初心。這場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不僅是在舞臺上重現那段風華正茂的崢嶸歲月,更是在現實中賡續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青年毛澤東在東臺山下埋下的“實事求是”思想火種,經由一代代學子的傳承與實踐,必將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激勵著新時代青年以赤誠愛國心,在強國復興的征程上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