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7月20日,江西財經大學井岡山VR科創團踏著晨露,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于井岡山的紅土地上追尋歷史足跡,在風雨中感悟革命精神的磅礴力量,收獲了深刻且豐碩的精神成果。
黃洋界畔尋史跡,信仰之光引前行
清晨,科創團乘車抵達黃洋界,在風雨中走向莊嚴肅穆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主碑與橫碑矗立山間,領隊老師生動講解著那段歷史:1928年,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被湘贛敵軍4個團圍困,卻憑借堅定信念和靈活戰術死守陣地。主碑正面“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剛勁有力,背面毛澤東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風雨中更顯厚重;橫碑上《西江月·井岡山》“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詩句,定格了紅軍絕境堅守的英勇。隨后,科創團來到黃洋界哨口,那門見證奇跡的迫擊炮靜靜佇立在工事旁。當年戰斗中,紅軍僅有三發炮彈,最后一發精準擊中敵軍陣地,嚇得敵軍連夜潰逃,成為勝利的關鍵。參觀哨口的戰壕、掩體以及旁側的滾木礌石,團員們直觀感受到紅軍依托險要地勢抗敵的智慧。這一系列體驗讓團員們深切體會到當年紅軍以少勝多的不易,領悟到“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軍事智慧。那“星星之火”般的信仰力量,正是革命火種能在絕境中延續的根源,為團員們樹立了堅定的精神標桿。
急行山路磨意志,艱苦奮斗展風采
稍作休整,急行軍的號角吹響。科創團成員化身為奔赴大部隊匯合點的紅軍戰士,沿蜿蜒山路收集草藥與情報線索,向茅坪鎮壩上村行進。團員們分工合作,在保證行軍速度的同時完成任務。山路崎嶇,汗水浸透衣衫,但無人喊累,大家相互扶持、斗志昂揚。這場急行軍體驗,讓團員們切身感受到當年紅軍行軍的艱辛與堅毅。他們深刻理解到,“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每一步前行的實踐力量。這種力量激勵著團員們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時,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培養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壩上制餐話情長,魚水深情暖心房
正午時分,科創團走進壩上村老鄉李玉華家,親手制作一頓地道的紅軍餐。殺魚時的水花四濺,生火時的炊煙裊裊,炒菜時的香氣升騰,用餐時的歡聲笑語,簡單食材在分工協作中幻化出煙火溫情。飯后,大家主動幫老鄉收拾碗筷、打掃灶臺,還拉著老鄉在院子里拍攝了合照。在與老鄉的閑聊訪談中,團員們了解到老區的發展變遷:從破舊土屋到嶄新樓房,從泥濘小道到平坦公路。這份煙火氣讓團員們深刻感悟到“依靠群眾”的深刻內涵,軍民魚水情正是革命勝利與老區發展的根本保障。這種深厚的情感,讓團員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也激發了他們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八角樓中悟真諦,實事求是啟新程
在八角樓,科創團現場聆聽了“實事求是闖新路”的現場教學。古樸小樓里,昏暗燈光下,郭媛老師深情講述毛澤東同志在此寫下光輝著作的情景。當年先輩們在艱難困苦中,以實事求是精神探索革命新道路,在黑暗中點亮前行的燈。團員們舉起VR相機,精準捕捉屋內每一處歷史印記:跳動的油燈光影、斑駁的木桌紋路、墻上的文獻手稿,希望通過技術讓這份精神力量跨越時空傳遞。通過這次現場教學,團員們深刻領悟到,“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不僅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涵,更是指引當代青年前行的精神坐標。這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方向。
一天的實踐在暮色中落幕,黃洋界的炮聲、急行軍的腳步、老鄉家的炊煙、八角樓的燈光,共同在科創團成員心中留下紅色印記。江西財經大學井岡山VR科創團的成員們,將以此次實踐為新的起點,把井岡山精神融入血脈,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勇立潮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