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韻千年·匠心傳承:湖南懷化黑陶的非遺之旅
來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萬宸宇
“土與火交融成器,技與藝共生為魂”。在湖南懷化,黑陶不僅是日常器皿,更是承載著五溪文化記憶的活態史詩。為探尋黑陶制作技藝的千年脈絡,感受陶土中蘊含的古人智慧與現代創新,7月11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抵達湖南省懷化市五溪非遺園,拜訪了黑陶非遺傳承人邱超老師。
團隊初到傳習基地,便被一座近一人高的鏤空雕花陶瓶吸引。邱超介紹,懷化黑陶素有“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聲如磬”之美譽,其工藝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興盛于楚漢,融合了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圖騰文化與中原制陶技藝。由于歷史上武陵山區多民族雜居,黑陶紋樣既保留著商周饕餮紋、云雷紋的古樸神秘,又融入了苗族百鳥、侗族鼓樓等民族意象。例如,陶器上的水波紋記錄著沅水流域的漁獵文明,繩紋象征著先民結繩記事的智慧,鳥獸紋則暗喻各民族對自然的敬畏與共生。
在邱超的講解中,團隊成員了解到,黑陶制作是一門“土與火的藝術”,需經過選土、煉泥、拉坯、雕刻、拋光、滲碳、燒制等十二道主要工序,全程依賴匠人的手感與經驗。辰溪特有的紅色黏土含鐵量高,經反復揉捏、沉淀、發酵后,才能達到“柔而不黏,韌而不裂”的狀態。拉坯環節中,邱超老師示范了手工輪制技法:雙腳控制踏板轉速,雙手探入泥團中心,隨著轉盤嗡鳴,泥坯如生命般向上生長,頃刻間化作一只修長瓶身。團隊成員嘗試拉坯,卻屢屢歪斜塌陷,方才意識到“手中無魂,泥不成形”的深意。
雕刻是黑陶的靈魂所在。邱超執刀如筆,在未干的泥坯上刻出細如發絲的紋樣,刀尖過處,鳳鳥展翅、云水翻涌。她提到:“黑陶的紋樣不是畫出來的,是‘長’出來的。每一刀都要順著泥的呼吸,深一分則破,淺一分則無魂。”此后還需經過反復陰干、打磨,使坯體表面如玉般潤澤。
在邱超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參與了拋光環節。用鵝卵石反復摩擦陶坯表面三千次以上,直至觸感如嬰兒肌膚般細膩。一名隊員苦笑:“才磨十分鐘,手腕已酸如墜石。”邱超卻笑道:“這是我每天的‘晨課’,二十年未斷。”
這次實踐讓團隊深刻體會到,黑陶技藝的傳承不僅是技術的復制,更是心性的修煉。邱超提到,如今機械壓坯、化學染黑雖能提高效率,卻無法復刻手工陶的溫度與靈魂。老師堅持古法,只因“陶器是人與天地對話的語言”,而語言的精髓在于不可替代的呼吸與節奏。
當暮色浸染辰溪老街,窯火漸熄,邱超從窯中取出一只新燒制的黑陶茶罐,烏光流轉,叩之聲清越如磬。團隊成員手捧陶器,仿佛觸碰到一段仍在呼吸的歷史。黑陶這般“土中生萬象”的非遺瑰寶,不能僅存于博物館的玻璃柜中,更應融入現代生活——作為茶器、花器、燈器,甚至航天材料中的特種陶瓷,以新的形態延續古老血脈。
夕陽西下,匠人的身影與窯爐融為一體,仿佛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團隊成員明白:守護文明之火,非靠封存與瞻仰,而需以手傳心,以火續魂——讓身上的史詩,走向更遼闊的人間。
三下鄉推薦
- 經緯交錯似云徊——峽江草編
-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拜訪非遺傳承人羅光林
- 08-25
- 泥土與火焰的千年對話
- 為探尋傳統制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感受陶藝匠人的堅守與創新,7月14日下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抵達湖南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