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為筆 以墨為魂:探訪三峽指墨畫
來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萬宸宇
“墨韻生萬象,指間有乾坤”。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浩瀚星空中,指墨畫以其獨特的創作方式和藝術語言獨樹一幟。它以指代筆,以墨為魂,既是技法的突破,更是心性的修煉。為探尋指墨畫的藝術魅力,感受三峽文化的深厚底蘊,7月8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湖北省宜昌市壇子嶺景區,拜訪了三峽指墨畫非遺傳承人習永欽老師。
習永欽自幼生長于長江之濱,是指墨畫的第5代傳承人,后專攻三峽指墨藝術,師從多位民間名家,至今已從事指墨畫創作與研究四十余年。他將三峽的雄奇險峻與指墨的渾厚蒼茫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成為三峽指墨畫的重要代表與傳承人。
團隊初入習老師的工作室,便被滿墻的三峽畫卷所震撼。但見云霧奔涌、江濤激蕩、險峰聳峙、舟楫隱現——這一切竟全由指掌涂抹點染而成。沒有畫筆的勾勒,卻有著比筆更自由的表達;沒有工筆的精細,卻有著大寫意的磅礴氣勢。習老師向團隊介紹,指墨畫源于唐代,興于清代高其佩,至近代潘天壽而有新變。而三峽指墨畫則融合地域特征,以三峽山水為母題,以指為筆,以墨為韻,表現巴山楚水的壯麗與神秘。
講解過后,習老師于案前演示指墨畫創作。但見他以指蘸墨,時而以指尖勾線,細若游絲;時而以掌側潑墨,渾如潑彩;時而以指甲點皴,密如雨點;時而以手背烘染,淡若煙霞。墨在指間流淌,山在紙上生長。無需起稿,胸中自有溝壑;不借工具,指掌便是山河。他特別演示了如何表現三峽石的肌理:以拇指腹蘸焦墨,側鋒擦紙,沙沙有聲,石紋立現;又以指甲蘸清水,輕點未干墨色,水滲墨暈,如霧如靄。整個過程如交響樂般富有節奏,又如武術般充滿力道。
在習老師的鼓勵下,團隊成員嘗試以指作畫。才發現指墨遠比想象中艱難:墨量難以控制,濃淡不易把握,手指不如筆鋒聽話。本想畫一道險峰,卻染成一團混沌;本想勾一條江流,卻抹出一片模糊。方才明白,看似自由的揮灑,背后是數十年功力的支撐——哪一指該濃,哪一掌該淡,何處需急,何處需緩,皆需心手合一、氣息相應。習老師說:“指墨畫,技法在指,根基在心。心浮則墨躁,氣沉則韻生。它不僅是畫藝,更是修心。”
這次實踐,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指墨畫的獨特價值:它打破工具的局限,直指藝術的本源——心手合一、天人相應。它不僅是三峽山水的高度概括,更是中國人自然觀、宇宙觀的藝術表達。習永欽先生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僅是個人的藝術追求,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他帶徒授藝、舉辦公益講座、走進校園社區,讓指墨畫從工作室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夕陽西下,余暉透過窗戶灑在畫案上,習老師的手指仍蘸著墨,目光仍注視著紙上的三峽。遠處傳來江輪的汽笛聲,與室內的墨香交融。團隊成員不禁感慨: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博物館的陳列、非遺名錄的認證,更需要像習永欽先生這樣的傳承者以指為筆、以心傳心,讓古老的藝術活在當下、走向未來。
指間有山河,墨里見精神。三峽指墨畫,這一行走的山水史詩,正等待著更多人的理解、嘗試與傳承
三下鄉推薦
- 以指為筆 以墨為魂:探訪三峽指墨畫
- 為探尋指墨畫的藝術魅力,感受三峽文化的深厚底蘊,7月8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湖北省宜昌市壇子
- 08-25
- 朽木涅槃刀筆生:探訪會同根雕技藝
- 為探尋根雕藝術的發展歷程,感受匠人如何賦予枯木第二次生命,7月16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抵達湖南省懷化市會
- 08-25
- 千針萬線藍生韻:探訪侗族藍印花布技藝
- 為探尋藍印花布的發展歷史,感受蘊含其中的侗族智慧與創造力,7月15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團隊抵達湖南省懷
- 08-25
- 行走的史詩:峽江木雕里的千年濤聲
- 為探尋峽江木雕的千年脈絡,7月8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拜訪了
- 08-25
- 木刻刀鋒下的鄉土史詩
- 為探尋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感受民間藝術中蘊含的智慧與生命力,7月9號,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楚韻•啟為創新”
-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