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踏烽煙,紅色星火淬煉信仰新章
南昌八月,熱浪蒸騰著歷史的回響。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指示,深刻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偉力,8月15日至18日,淮北師范大學的追尋紅色足跡,賡續革命精神實踐團踏上贛鄱紅土地,在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彈痕墻前駐足,于方志敏烈士“潔白樸素”的衣襟遺影里沉思。隊員們以腳步丈量信仰之路,用鏡頭刻錄血色經緯,在血火記憶與青春表達的激蕩中,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清貧精神對話。
8月16日上午,實踐團前往方志敏烈士紀念園。方志敏烈士事跡陳列館內,10歲的紅領巾講解員站在展柜前,用清脆的童聲復述1935年1月的風雪:敵人在方志敏身上只搜出懷表和鋼筆,他笑著說:“我一個銅板都沒有。”實踐隊員張粟的筆記本上,速寫著展柜里泛黃的《清貧》手稿影印件,鋼筆在“潔白樸素的生活”下方劃出兩道粗線。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方志敏烈士事跡陳列館(數學與統計學院張子恒供圖)
10時許,團隊成員走向烈士紀念碑。157級臺階被烈日曬得發燙,隊長張子恒提醒:前面還有11層主陵臺階,大家調整呼吸,聆聽歷史的聲音。方志敏烈士陵園的11層臺階象征著方志敏為共產主義奮斗的11個春秋,即從他投身革命到犧牲的漫長歷程,每層臺階代表方志敏為革命奮斗的一個春秋,而每級臺階則對應他在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擔任主席至犧牲時的1570個日日夜夜。這種設計通過數字的疊加,凸顯了方志敏為革命事業奉獻的堅定信念和漫長歲月。

圖為團隊成員走向烈士紀念碑(數學與統計學院張子恒供圖)
11時至12時,團隊成員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系列對方志敏同志的紀念緬懷活動。
首先,方志敏烈士紀念碑前集體誦讀方志敏文集《清貧》《可愛的中國》段落聲浪在松林間震蕩。當讀到“歌將代替了悲嘆”時,兩只山雀撲棱棱掠過紀念碑頂端。
然后團隊成員來到了方志敏廣場,對著廣場上巨大的方志敏同志的銅像進行了三次鞠躬,表達對革命烈士的敬重。
緊接著團隊成員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代表淮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向方志敏烈士陵園獻上花圈。緞帶上的“方志敏烈士永垂不朽”被陽光灼得發亮。六十秒默哀計時器開啟,挽聯被山風掀起一角,訴說著這段理應萬世銘記的光輝史。
最后,團隊成員來到了方志敏廣場,對著方志敏銅像重溫了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圖為團隊成員朗誦文集,獻花圈,三鞠躬,重溫入黨誓詞(數學與統計學院張粟供圖)
8月17日上午實踐團前往南昌美術館。走進南昌美術館,仿佛踏入了一部立體的紅色史書。館內陳列的畫作與展品,以藝術之筆勾勒出革命歲月的崢嶸,讓我們在駐足凝視間,對這片土地的紅色記憶有了更鮮活的感知。
展廳里,一幅描繪井岡山會師的油畫格外震撼。畫面中,毛澤東與朱德身著軍裝,面帶微笑緊握手,為視覺中心。兩側紅軍與民兵簇擁,人群喜笑顏開,目光聚焦二人,8面紅旗點綴其間。背景延伸至農村景色,遠處民眾舉旗趕來,整體呈現出會師時軍民歡慶、熱鬧盛大的場景。

圖為團隊成員在江西省美術館參觀作品《井岡會師》(數學與統計學院張保春供圖)
我們還看到了八一廣場的油畫,八一廣場是南昌地標,南面53.6米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巍然矗立,升旗臺有“軍旗升起的地方”鎏金大字。廣場磚石鋪地、綠樹環繞,中心有音樂噴泉,四周八塊浮雕述歷史,西側紅色驛站展變遷。特殊日有升旗儀式。

圖為團隊成員在江西省美術館參觀作品《八一廣場》(數學與統計學院張保春供圖)
此次南昌美術館之行,不僅是一次藝術欣賞,更是一場精神洗禮。那些在筆墨間定格的紅色記憶,終將化作前行路上的光,指引我們永遠向著信仰的方向出發。

圖為團隊成員與紅領巾講解員的合照(數學與統計學院張子恒供圖)
在本次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我們懷著崇敬之心走進南昌方志敏烈士陵園紀念館,通過瞻仰烈士墓、誦讀《可愛的中國》和參觀珍貴革命文物,深刻體悟方志敏同志“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赤誠信仰與清貧精神。隨后,我們前往江西省美術館,在近兩萬平方米的藝術殿堂中,從《八一起義》等革命主題作品中,感受紅色歷史通過藝術形式煥發的時代生命力,深化了對江西作為“紅色搖籃”的精神認同。此次紅色之旅不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更激勵我們以青春之力傳承紅色基因,將革命先烈的理想抱負轉化為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文:張子恒張粟張保春陸亞信/圖:張子恒張粟張保春張睿哲/指導老師: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