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廣德市新杭鎮,盛夏的陽光透過窯廠的青磚縫隙,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安徽農業大學勤工助學管理中心赴廣德市新杭鎮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皖南徽磚博物館及黃章程的窯廠,通過與徽磚非遺傳承人黃章程的深入交流,實地調研徽磚技藝的傳承脈絡、創新實踐及對鄉村振興的賦能作用。
堅守:從學徒到非遺守護者
在團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黃章程的訪談中,黃章程提到:“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窯廠玩泥巴,總覺得這泥土很有趣,揉揉捏捏,就成了蓋房子的磚。”黃章程的話語里,藏著與徽磚最早的緣分。1995年高中畢業,他循著那份對磚窯的熱愛前往浙江,跟隨省級非遺傳承人學習燒窯技藝。在曾名為“千窯鎮”的古窯之鄉,看著師傅將普通磚塊雕刻成藝術品,黃章程第一次意識到:“磚不只是建材,加工成磚雕,價值能翻好幾倍。”2006年,黃章程帶著一身技藝回到新杭鎮百家廟村,這里的窯火已燃燒千年,當地磚橋村的古橋便是用此處燒制的青磚壘砌而成,磚塊上的紋路至今清晰可辨。而正是這份歷史厚重感,讓黃章程下定決心:“不僅要燒磚,更要把這門手藝留住。”
圖為團隊成員與黃章程先生訪談。張凱供圖
參觀:博物館展現時光的脈絡
跟隨黃章程的腳步,團隊成員走進皖南徽磚博物館的一號窯廠;璋档乃淼纼,光線從磚縫中斜射進來,照亮了兩側整齊堆放的磚瓦。“大家小心腳下,這些可不是普通青磚。”黃章程的聲音打破寂靜,他指著一塊邊緣磨損的磚瓦說,“這是從附近遺址收集的秦漢時期磚瓦,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團隊成員都驚奇不已,隨即低身輕撫,感受著磚瓦的厚重、歷史的滄桑。穿過隧道,團隊成員剛從歷史的厚重中緩過神,眼前的景象便讓眾人眼前一亮:一面青磚墻上,“二十四孝圖”磚雕栩栩如生——“臥冰求鯉”中的冰層紋路清晰可辨,“親嘗湯藥”里的湯藥熱氣仿佛凝在磚上,人物的衣服褶皺層層遞進,著實看呆了眾人。“怎么樣,看呆了吧?”黃章程笑道,“這一磚雕采用浮雕、透雕、圓雕等復合技法,正是徽派磚雕的精妙所在。”
圖為團隊成員聽著黃章程先生講解。王綺晴供圖
創新:從建材到文創作品
在黃章程的工作室里,一塊書本大的“練字磚”靜靜躺著,這款獨具匠心的產品正是他“把磚玩轉”理念的生動實踐。團隊成員紛紛見獵心喜,拿起黃章程準備的工具,便在練字磚上下筆,題字“皖南徽磚博物館”。從用磚做的馬賽克拼畫到杯墊,從傳統青磚到融入現代設計的文創擺件,昔日的建筑材料正以新的身份走進尋常百姓家。更令人期待的是一款“待解密”的新品。“家家戶戶都能用,靠的是磚的吸水性。”黃章程賣了個關子,只透露他自己正在使用,正等待前端運營成熟后推向市場。這種思路,也是為了防止市場的模仿,讓徽磚技藝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圖為黃章程先生創新作品“練字磚”。張凱供圖
賦能:非遺賦能鄉村振興
皖南徽磚博物館這個由黃章程獨資的項目,通過政府協調讓土地這一資源變資產,才得以成功建設。因此黃章程肩上扛著重擔,他說:“每年給村集體30萬,這是我們的承諾。”31畝建設用地指標的背后,是政府對非遺文化的支持,更是新杭鎮鄉村振興的縮影。站在雕刻間外,團隊成員望著師傅們手持刻刀專注忙碌,為的不僅僅是養家糊口的責任,更是為了磚雕技藝的傳承,而今,磚雕技藝也正吸引著不少年輕人回流,這不正是非遺帶動鄉村振興的具體寫照。黃章程展望道,等窯廠園區建成,完善吃住配套后,這里將打造成集“燒窯體驗、非遺研學、文創銷售”于一體的文旅打卡地,還能帶動周邊農家樂和農產品熱銷。
圖為團隊成員和黃章程先生合照。吳依萬供圖
溯古,窯廠的火淬煉青磚,壘起徽派建筑的風骨;酌今,刻刀雕琢的青磚,匠心獨運,延續徽磚非遺血脈。而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正因為安徽農業大學勤工助學管理中心團隊成員的到來,多了一份傳承、一份希望。這次徽磚博物館旅程,團隊成員看著一磚一瓦,聽著黃章程先生的事跡,體悟著非遺傳承人的不易,明白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他們不僅僅是記錄者、互動者,而且是真真切切的傳承者、發揚者。千年窯火必將烈日般璀璨,光陰般長久。
(供稿人 傅世博 張凱 顧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