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井岡,翠竹搖曳。2025年8月,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藝繪青鋒”實踐團隊入選“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第六期),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大學、吉林大學等49所高校645名師生共同奔赴團中央井岡山教育基地,深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圓滿結業。在這堂行走的思政課里,他們以設計為筆,以青春為墨,在井岡山的紅土地上,沉浸式感悟歷史溫度,創新性傳承紅色基因,交出了一份飽含信仰力量的青春答卷。
以沉浸式體驗為尺,度量信仰肌理深度 站在井岡紅土上,“藝繪青鋒”團隊成員重回歷史現場,實地走訪八角樓、黃洋界、小井紅軍醫院、大井朱毛舊居、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等舊址,在八角樓油燈下觸摸“實事求是闖新路”的智慧;于黃洋界戰壕印證“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真諦;面對小井醫院殘墻,“艱苦奮斗攻難關”的標語如刀鑿心;烈士陵園內,陳毅安“無字家書”、吳月娥縱身跳崖的事跡,讓“追求理想”的信仰重若千鈞。

在情境課堂上,團隊成員穿越時空,通過三灣改編課堂共繪團旗,讀懂“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偉力;在重溫茅坪鎮急行軍路線中,復刻紅軍跋涉的艱辛;以自制南瓜湯、編草鞋的觸感體驗,感受軍民魚水情的溫度;在《十送紅軍》等千人紅色歌曲合唱中,點燃傳承的青春使命。隊員李佳慧動情感慨:“信仰是寧愿犧牲也不為所動,是雙腳磨出血泡仍向光而行!”
以非遺藝術黨課為橋,激蕩青春紅心交響 “藝繪青鋒”實踐團隊依托設計藝術學院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教學基地和研究基地的資源,積極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南京工業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云南農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十余所高校開展井岡山研學校際交流。交流會上,實踐團隊成員攜漆扇、絨花技藝亮相,與其他高校伙伴圍坐一起,用漆料暈染井岡紅,用絨花絲線勾勒杜鵑花,同上一堂“非遺藝術黨課”。“漆料暈染的是革命熱血,更是我們這代人的赤誠。”其他高校參與學生捧扇感嘆。當絨花杜鵑在井岡翠竹前綻放,非遺被賦予“紅色基因青春載體”的新內涵,也在跨越地域的校際信仰對話中架設情感聯結之橋,奏響青春向黨的紅色和聲。
以設計藝術語言為筆,繪燃井岡時代星火 “如何用設計讓紅色文化貼近青少年,讓井岡山精神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這是團隊實踐期間的核心課題。為了用藝術語言激活歷史記憶,團隊成員歷經多輪研討,從百余個井岡山革命故事中精選出《朱德的扁擔》《黃洋界竹釘陣》《一根燈芯》等具有代表性的篇目,開啟紅色繪本創作。創作過程中,團隊始終堅守“史實為基、童趣為翼”的原則。為貼合6-9歲兒童的認知與審美,隊員們查閱“兒童紅色繪本設計”“少兒色彩心理學”等文獻,對該年齡段孩子及家長開展問卷與訪談;為確保內容真實準確,隊員們多次走訪黃洋界、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八角樓等歷史現場,對照文物資料調整細節;在元素設計上,團隊巧妙融合紅色符號、地域特色、非遺元素,融合山水墨畫的意境,用淡雅的筆觸展現井岡山的自然風光,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既了解歷史,又感受傳統美學的魅力;創新采用“第三人稱動物視角”為故事見證者,講述革命故事,用童趣語言講述烽火歲月,種下紅色信仰的種子。

從沉浸式體驗感悟信仰,到非遺黨課聯結青春力量,再到設計創作傳承紅色基因,“藝繪青鋒”實踐團隊的井岡山實踐,是設計藝術學院融通第一、第二課堂,開展“大思政課”建設的生動實踐。未來,學院將繼續以專業為紐帶、以實踐為路徑,打造更多行走的精品思政課,引導更多青年學子用設計之筆傳承紅色基因,以青春之墨繪就藝心向黨的使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