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才聚興鄉”實踐團近日深入揚州市江都區南渡村,聚焦該村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通過與種植大戶座談、實地走訪農田、考察服務設施等方式,探尋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農業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與發展路徑。
大戶互助成核心,服務網絡顯雛形 實踐團抵達南渡村后,首先與該村12戶種植大戶代表開展座談。在南渡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會議室里,種植大戶王振利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我們12戶大戶幾乎承包了全村的地,自己有機械就互相幫襯,缺設備就找專業服務。”據了解,南渡村王振利、顧元城、袁路東3戶大戶的種植規模均達千畝以上,依托自身齊全的農機設備,已形成覆蓋耕、種、防、收全流程的社會化服務能力,無人機打藥、機械插秧、秸稈處理等現代化作業方式在田間廣泛應用。
實踐團在田間走訪時發現,除大戶間的互助協作外,村里還活躍著一批年輕“新農人”。他們攜帶專業無人機設備承接植保服務,成為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力量。“年輕人操作無人機更熟練,打藥均勻,我們也省心。”一位正在田間查看作物生長情況的大戶向實踐團成員坦言,這種“大戶+專業戶”的模式有效盤活了現有資源,降低了小農戶的生產門檻。

隊長胡心鈺正在向大戶咨詢種糧狀況 許淑婷攝
政策扶持強保障,規范發展促增效 在調研中,實踐團重點了解了政策支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推動作用。南渡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村里積極對接上級農業部門,已落實多項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與補貼政策。其中,去年落地的中央700萬社會化服務項目,按作業面積為符合條件的服務主體發放補貼,有效降低了服務成本。同時,村集體通過“富民強村”項目購置農機設備,以租賃方式服務農戶,進一步拓寬了服務渠道。“
有了補貼,我們更敢投入設備、擴大服務范圍了。”顧元城給實踐團成員算了一筆賬,僅無人機打藥一項,補貼就覆蓋了近三成成本,讓服務價格更具競爭力。實踐團成員觀察到,政策扶持不僅減輕了農戶負擔,更推動南渡村的社會化服務從“零散化”走向“規范化”,服務流程標準化、收費標準透明化的特征日益明顯。

隊員正在參觀家庭農場的各種機械設備 許淑婷攝
直面痛點尋突破,優化路徑謀長遠 通過與農戶深入交流和實地考察,實踐團梳理出南渡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現實挑戰。地塊零散、田埂較多導致大型機械難以高效作業;秸稈禁燒政策實施后,雜草治理難題凸顯,增加了農藥使用成本;部分老年大戶對“農富通”等線上服務平臺接受度低,平臺利用率不高,影響了服務對接效率。
針對這些問題,村黨群服務中心與實踐團成員交流了初步解決方案:一方面推動土地連片整合,減少田埂阻礙;另一方面優化服務對接方式,采用“線下登記+集中調度”替代純線上模式,更貼合農戶操作習慣。此外,村里計劃引入農業企業和科研力量,針對性解決雜草防治、農機適配等技術難題。實踐團成員結合專業知識建議,可建立“技術指導員+大戶帶頭人”的培訓機制,提升農戶對現代化工具的使用能力。
實踐團成員表示,南渡村通過大戶互助、政策扶持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實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下一步,團隊將結合調研數據,從經濟學視角分析服務模式的可持續性,為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議。此次調研讓團隊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要因地制宜的創新實踐,更需要多方主體的協同發力。

合影留戀 許淑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