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山腹探真理,星火光中悟哲思。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精神,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在王一成老師帶領下,于8月3日至8月11日赴江西省井岡山市,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下簡稱團中央井岡山中心)指導下開展一場場融匯歷史場域與當代思辨的“行走的思政課”。師生們深入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參與現場教實踐學,在追尋黨的奮斗足跡中深化家國情懷、錘煉思想品格、感悟井岡山精神譜系的豐富內涵。

圖為實踐團在井岡山中心的合影。茍鑫鑫供圖
一.探尋革命原點:淬煉理想信念之源
尋跡紅土,實踐團成員身披朝陽,踏入茨坪的蒼翠林海。在八角樓的靜謐斗室中,一方褪色舊桌、一盞斑駁油燈無聲訴說著歷史,成員們屏息凝神,俯身細看毛澤東同志當年伏案的痕跡;輕撫石瓦磚墻,在幽暗光影中感悟革命領袖矢志不渝的初心。
眺憶烽煙,黃洋界哨口,千嶂壁立如刃。“敵軍圍困千萬重,我自巋然不動!”實踐團成員不禁朗誦起毛澤東同志的豪邁詩句。講解員激昂地講述著保衛戰的壯烈,成員們側耳傾聽,神色肅穆,眼前仿佛浮現軍民同心、以血肉之軀捍衛革命火種的震撼場。
步入古樸的龍江書院,成員們小心觸碰復原的粗糙土坯課桌與古樸煤油燈。通過沉浸式的情景劇復現與王一成老師生動的現場教學,那些關于思想建黨、星火燎原的崢嶸歲月變得可觸可感,革命精神的溫度直抵心田。王一成老師鏗鏘有力地說:“同學們,看這盞煤油燈啊,小小的一盞,當年卻燃起了星星燎原之火。”
在莊嚴肅穆的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實踐團成員神情凝重,拾級而上,109級臺階承載著追思。成員們鄭重地敬獻花圈、垂首默哀;鮮紅的團旗下,隊長成一涵帶領大家重溫入團誓詞,對烈士的無限敬意與“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在實踐團成員的胸膛澎湃激蕩。

圖為王一成老師為實踐團成員開展情景化教學。茍鑫鑫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烈士陵園緬懷烈士。茍鑫鑫供圖
二.走進精神熔爐:鍛造知行合一之魂
山路崎嶇,丈量信仰,實踐團成員背起行囊,步履堅實地踏上蜿蜒濕滑的山間小道。“體驗急行軍”課程中,腳下是泥濘與碎石,耳畔是急促的呼吸,成員們互相攙扶,迎難而上,每一步都真切感受著紅軍當年穿行于崇山峻嶺間的艱辛與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當昂首跨過承載著歷史榮光的“紅軍第一橋”,那份跨越時空的使命傳承感油然而生。
柴火噼啪作響,炊煙裊裊升騰,實踐團師生挽起衣袖,齊聚革命后代家中。師生們分工協作,洗切烹炒。餐前,眾人齊聲高唱經典紅歌。用餐之余,團隊成員與革命后代圍爐懇談,聆聽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老人動情地講述著祖輩參與革命斗爭、參與醫治傷員的往事。當問到他眼中的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形象,他眼眶濕潤:“中國共產黨真是好!聽黨話才能取得革命勝利,跟黨走才能摘得建設碩果!”
編草鞋體驗課上,成員們跨坐在長條凳上。搓捻、編織、收緊,成員們的動作從生澀到漸漸熟練。草屑沾滿衣襟,汗水浸濕額角,彭德懷將軍擲地有聲的囑托——“腳穿皮鞋也不能忘記草鞋精神!”——仿佛在耳畔回響。指尖的每一次翻飛,都是與歷史的對話,讓“艱苦奮斗”四個大字,伴隨著稻草的粗糲質感,深深鐫刻進每一位成員的心間。

圖為實踐團成員重走紅軍路。茍鑫鑫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編草鞋實踐活動。茍鑫鑫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革命后代。成一涵供圖
三.賡續信仰火種:激揚時代擔當之志
在莊嚴肅穆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實踐團成員通過輪流擔任講解員,讓革命文物穿越時空,直抵心靈。“每一件展品都無聲訴說著烽火歲月里的信念與堅守。”實踐團成員王詩語感嘆道。
紅歌教學課堂上,成員們昂首挺胸,放聲高歌!妒图t軍》《映山紅》的經典旋律在教室回蕩。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成員們追溯歌聲里蘊藏的紅色記憶,在每一句歌詞、每一個音符的起伏中,解讀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信仰密碼,讓革命精神在血脈中奔涌。
實踐季尾聲,王一成老師目光如炬,深情勉勵全體成員:“將井岡山的紅土烙印、將這里的星火信仰,深深內化于心,更要熔鑄于行!”成員們心潮澎湃,讓井岡山精神在青春的實踐中綻放新的光芒。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合照。王一成供圖
“共矜然諾心,不負縱橫志。”暮色浸染巍巍井岡,蒼茫群峰靜默見證著青春的淬煉與成長。當革命后代語重心長的囑托、八角樓穿透長夜的燈光、黃洋界激蕩山河的炮火、烈士陵園錚錚回響的誓詞,在“哲學+”青年們心頭交織碰撞。蘇州大學“哲學+”實踐團,以堅實的腳步,丈量信仰聳立的高度;以滾燙的雙手,觸摸精神跳動的溫度;誓以哲思為炬,點亮穿透時空的思想燈火。(通訊員王詩語孟宇晟王鑫誠成一涵)